图书的进化迫在眉睫。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汉字。这些文字被刻在龟甲和扁平的动物骨头上。

甲骨文。这些人物直到1899才被发现。

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个叫王的官员病了。他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医生。每次抓到药,他都要自己看,然后就难受了。有一次,他偶然在一种叫“龙骨”的药上发现了许多看起来像文字的东西。他很惊讶。于是他凭借自己在中国古代的深厚造诣,把这家药店里刻有这类文字的“龙骨”全都买了下来。经考证,这些“龙骨”是商代遗留下来的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是当时使用的文字。在这些甲骨上,记载了殷代的祭祀、战争、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治组织和文化生活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些字叫做甲骨文。这些甲骨文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正式的书籍。起初,人们在竹片或木片上写字,称为竹简或竹简。竹板被劈成等长等宽的长条(一般5寸到2尺长),表面被压平。在它们上面,用小刀刻字或用画笔写字,每片可以写8到65,438+04个字。其中一些被简化了。

当然,这本厚重的书使用起来极其不方便。据说秦始皇每天审读的竹简、简牍重120斤。西汉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春秋末期,出现了写在帛书上的书籍。这种书叫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本书只是以一根木棒为轴的一卷或几卷绢,所以也叫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一书破万卷”就是出自这里。这种书比竹简轻,但价格较高。

纸的发明为书籍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人,改良了西汉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便适用,成本低,存放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手工抄纸质书很麻烦,后来发展到雕版印刷:一面刻一面印,一套木版可以印几百到几千本。保存最完好的书是现在。

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低。刻一套书需要几年时间,一本书需要刻很多板,占用大量房屋存放。如果发现错误,就不容易改正。宋朝清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黏糊糊的粘土做了厚厚的块,一个个刻上去,用火把使劲烧。印刷书籍时,他把活字块按照手稿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排好。用平板把字压平,就可以打印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容易制版,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刷完成后,取下印版,活字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书籍被印上了新的图案,如油印、石版画、铅印、胶印、影印和静电复印等等,于是各种各样的书籍出现了。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精彩的书籍,如会说话的书,“电视记录”书,立体书和微型书,等等。

有声读物包含迷你唱片或录音带,有些在单词下面印有发音代码,可以通过电子仪器还原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书籍在封底上镶嵌了迷你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后,随着唱片的旋转,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本叫《电视唱片》的书,也叫《影碟》,看起来就是一张普通的唱片。它用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在视盘上记录图像和声音。观看时,您可以通过将相机连接到电视来还原图像和声音。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随时停图,发表一些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论文。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可以录在影碟上,和书一起卖。视频光盘不仅可以显示物体的运动,还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都可以用动画来展示。

还有一本有立体插图的书。当你打开这本书时,里面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活灵活现。

现在的书不仅种类多,而且有些种类越来越小。“微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它利用相机将书籍或材料缩小成胶片,一般缩小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时可以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的大小。其实这种微缩胶片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就已经使用,当时法国间谍。

缩微书籍储存和使用非常方便。如果把10000种15000字的书放在一起,其总重量在5吨左右,而微电影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籍也在不断进化。营养越来越丰富,养育着努力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