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开元寺的历史与文化

一、开元寺信息大开元寺,原名开元寺,建于唐开元年间邢台市邢州北路中段。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代名寺,佛教曹洞宗宗祠之一,禅宗二祖诞生地,禅宗七祖大师驻锡之地。现为元代皇家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的住持大多是高僧。自李隆基,唐玄宗,大圣塔建于柴荣,周世宗。宋徽宗赵霁将其命名为赵玉安塔,塔高108米,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塔。忽必烈汗,元世祖,在65,438+0250年给它命名为大开元寺,并将其列为皇家寺庙。在明朝,这是一座古老的寺庙。

简介

开元寺,又称“东大寺”,位于邢台市邢州北路中段。建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是佛教曹洞宗的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保存完好的唐代名刹。原庙前有一面大影壁,影壁上有滚动的龙花和彩色的硫磺玻璃砖。飞龙身姿矫健,造型优美,冲出影壁数寸,栩栩如生,颇有跃跃欲飞之势。雕塑的精致生动,做工的高超,在北方是少有的。据史书记载的盛况,每当方丈讲经,都有“数千僧”前来听讲,“十里之外都听得见和尚嗖嗖的取经声和砰砰的敲钟声”。开元寺虽历经沧桑,但其雄姿犹存。1982年被河北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年代末,被邢台人重建。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即,邢台市决定再次修复开元寺,并修建占地200多亩的公园,帮助邢台申报国家历史。

二、介绍一下河北省邢台市的历史【区域位置】。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缘。

位于北纬36度。50`~37。

47 ',东经113。52`~115。

49′,东临山东省,西接太行山和山西省,南接邯郸市,北、东北分别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接壤。辖区东西最长点约185公里,南北最宽点约80公里,总面积12486平方公里。

市* * *距省会石家庄106公里,距首都北京396公里。【建立与演变】邢台历史悠久,龚宇是冀州的地盘。

同祖异曾迁都于都城邢。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姓为邢国公,建立邢国,统治邢国。

春秋时期是晋国的疆域。战国时期是的首都,正统地区属于赵。因为“出生在铅,它被命名为”,兴说开始在这里。

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改兴为新都,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封建,设郡,属邯郸郡(巨鹿县)。秦末汉初,项羽夺取了赵国土地,“立为常山王,信任京师,改国号为”。

东汉属魏县,三国属广平县、石碌县。西晋末年,建后,赵国为项,郡为项,邢属之。

隋开帝十六年,兴州设县。唐天宝元年改巨鹿县,至德二年恢复兴州。

宋宣和元年,兴州改为新抚,金夫改为兴州。元统一三年,改顺德府为兴州,兴州为金夫。

元三年,兴州改顺德府,元二年,改顺德道。明洪武元年,顺德道改为顺德府,清代所制。

民国初期,弃府出县,属直隶。1914设置大明路,属辖区。

1928年直隶省改河北省,道路废弃。所有的县都在省里。1936,第十五行政督察署在邢成立。

1937年“七七事变”,以及15年10月日军入侵邢台,设置济南路,不改顺德路。与此同时,中国* * *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抗日之家,隶属晋冀鲁豫边区济南行署、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邢台市成立。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 * *建立并恢复河北省建制,撤销济南部和太行行署,设立邢台专员公署,辖邢台、沙河、临城、内丘、魏县、南宫、任县、隆尧、柏乡、宁晋县,邢台市撤邢台镇。

清河县1952划归邢台地区,邢镇1953升格为邢台市。1958撤销邢台地区,宁晋、新河纳入石家庄地区。

其他县并入邯郸地区。1961邢台地区安置。

1964年,林西县隶属邢台区,辖区为1市,17县。1984,邢台市升格为省辖市,双面三刀地区划归邢台地区。1986,邢台县划归邢台市管辖。

1986、1987年,南宫、沙河先后改制为县级市。1993,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邢台地区,地市合并,县工划归邢台市管辖。

至此,邢台市下辖2个区,15个县,2个县级市。

三、鹰潭村的历史渊源在古代,邢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占领太行可以囊括三晋,跃入幽僻的河北,领兵齐鲁,问鼎中原。

关于黄巢,太行山区有许多传说和古迹遗存,如黄巢岩、朱文平、刘雪玉、天明关、何家坪等,都与黄巢有关。如山西和顺县城东的走马朝村,因黄巢骑兵经过此处而得名;又如马坪村圈,因黄巢在此圈过马而得名;再如南天池村,因黄巢在此饮马而得名。黄巢岩古建筑群,位于邢台大峡谷山腰的岩石下,是黄巢起义的历史遗迹。可惜1972,当地乡镇中学建校舍,拆除了作为门窗材料的木材。黄巢祭旗、指挥戏台、两鬼偷油、黄巢道陵等与黄巢起义有关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

据历史考证,邢台原是黄巢朱温部的领地。朱温出生于嵩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公元877年,即唐乾福四年,朱温与其弟朱存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重用,被封为东南大营先锋、同州防使。他负责保卫东线。黄巢攻占长安后,黄巢称帝,他被提升为丞相。因为他多次为我军在河中击败王崇荣,请求增援,黄巢没有同意。882年9月,朱温背叛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封为沙金吾卫将军。他被招为中国银行驻崇和营的副大使,并被赐名钟权。公元883年,被任命为我驻义乌(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公使,与李克用等人共同镇压黄巢起义,并被提拔为校对司徒雷登,与中书门一起负责平章事务。

黄巢起义失败后,只有千余人逃到邢台西部山区的大峡谷,在黄巢闫寨扎营,等待再次起义。黄巢、黄烨、黄培和他们的妻子后来被他们的侄子林炎杀害。在汇报成绩的途中,鲁玉堂兵杀了林炎,黄巢起义宣告了最后的失败。可见,黄巢在太行山的行动是有史实依据的。在鹰潭村扎营是符合史实的。这些传说为鹰潭村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和传奇的神秘色彩。

四。开元寺的故事和由来一千字开元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

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来到富人黄守恭的家里,请他在自己的桑园里建一座庙。黄守恭想拒绝,故意刁难老人,说:“如果我的桑树三天能结出白莲,我就捐地建庙。”不曾想,第二天,他的桑园开满了白莲。这个奇迹让他目瞪口呆,知道这是佛祖自己许下的诺言,不能反悔,于是捐地建了这座寺庙。

正殿“大雄宝殿”据说修建时有紫云绕地漂浮,故又称紫云殿。因全殿有86根大石柱,故又称百柱殿。这些石柱有海棠花形柱、圆柱、方柱、梭柱(上下较细,中间稍粗像织梭)、龙柱等。,都是极其珍贵的建筑古迹。特别是寺后游廊间的那对16棱角分明的辉绿岩石柱,雕刻着流传于古印度和锡兰的印度教古神克里希纳的24个故事和花卉图案,是宋元时期泉州繁荣的海外交通和中外友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正殿屋檐下悬挂的巨型牌匾,用渭北体四个大字写着“桑莲法界”(“法”字的写法实在不明),证明了“桑凯安百里”的故事(本文开头提到过)。现在,在白竹堂西侧,还有一棵据说开在白莲花的千年桑树,名曰“桑碑”。围墙内围着的老桑树,看上去就像三棵同根的桑树,宛如三条巨龙,向东西南北三个方向张牙舞爪,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大雄宝殿前有一个大石场,是古今官民朝拜的地方。这里香火极旺。虽然大雄宝殿中的佛像因修缮而被掩盖,但许多善男信女仍虔诚地敬香。尤其是因为今天是观音女神的生日,香客前所未有,香客络绎不绝,烟香萦绕在石庭上空。在石婷的正面中间,有一个做工精致的豪华香炉,长2米多,高2米多。八根盘龙柱子支撑着大屋顶,就像宫殿的屋顶一样。四条小龙立在四角,龙珠也刻在脊上。香炉上刻有“2551年佛祖释迦牟尼的佛殿”、“大开元寺”等字样。石婷的两边有四棵大榕树,它们的根和树冠在地面上交织在一起,显示出它们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最小的已有200多年,最老的也有800多年。石庭两侧有十余座形态各异的唐宋明时期的小香炉、古建筑、小佛塔。香炉两侧是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翔刘三娘修建的两座方形石塔,塔上镌刻着萨哈默王子舍命喂虎的故事。

大殿后面的吗哪环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级台阶上。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修的四檐八角结构。导游特别注意环坛周围每个柱子和作坊里雕刻的24个“飞天乐师”。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坛后是法堂,始建于元代,现为民国时期建造的水泥仿木结构两层亭子。楼下现在是和尚念经拜佛的地方,楼上收藏各种版本的经书。

开元寺最著名的是它的双塔,东边的振国塔和西边的仁寿塔。都是五层六角形,高度40多米。据说它们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塔各层门龛两侧,分别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在风暴中幸存下来的双子塔仍然屹立不倒。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是中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