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的历史例证

满清入关

人类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文明战胜野蛮,民主战胜专制,进步取代落后的历史。然而,满清入关是历史发展的反应。在此,我们将从七个方面来探讨为什么“满清入关”是历史的倒退。

第一,扼杀明末启蒙思想,扼杀资本主义萌芽。强化落后僵化的封建专制。

明朝中叶以后长江中下游资本主义的萌芽,标志着儒家文明内部工商业发展的新阶段,江南各地都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所有国家的历史上,封建国家都有权剥夺工商业的超额利润。明朝所做的就是找借口,提高税率。汉武帝时期,商人们被勒令让出一半财产协助政府,导致“大量商贾家破人亡”。但是明朝的工商业者已经成为相当强大的社会力量,他们是受不了这种加税的。矿监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对,税收引发的民变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几十倍,一般的几百倍。“民变”不同于农民起义。有了这种斗争,“平等”、“自由”、“实业兴国”、“保护贸易”等思想就会传播开来,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就可能发生。

有人说明朝没有类似西欧实现资本主义的条件,那么我们要问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也没有最早实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比如英国。难道它不能自己探索一条现代化道路吗?比如农奴制的俄罗斯,比如封建色彩浓厚的德国和日本。再比如,近代中国没有经过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曾在南阳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存在了100多年。关键是解放思想,对外交流。有了沟通,我们才能进步。英国有议会,但当时中国民众纷纷结社,民间讨论国家大事的氛围很盛。特别是有一个先进的思想政治组织“复社”。清朝的时候,国家闭关锁国,禁止结社。大清律规定:“凡聚众三十人者,斩首”。所有的非政府组织都被禁止了。

明末,封建专制即将瓦解和衰落,特别是宋明理学暴露出扼杀人性的弊端,与生机勃勃的市民文化形成激烈冲突。有识之士发现了封建制度各方面的弊端,正在探索一条新路。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涌现,先进优秀的西方文化和技术不断引进,就像西方社会经历的文艺复兴前夕一样。明末清初是思想启蒙的时代。明朝的大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王夫之都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弊病,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危害。在他们的作品中,闪耀着人道主义和民主的光芒。黄宗羲的《袁俊》批判了君主专制,打响了现代民主思想的第一枪。明末思想界从哲学到伦理,从治国到治学,开始对整个封建思想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中国传统戏曲和小说都以市民喜好为标准,体现了市民意识的觉醒,是对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反叛。西方天主教在南方广泛传播,尤其受到晚明先进士大夫的欢迎。他们试图把来自西方的宗教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林东党与天主教徒紧密结合,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徐光启、李贽、瞿士禛等都是天主教徒,、孙、、李天经、、瞿士禛、等组成了“西学派”。南明天主教也在宫中传播,嫔妃普遍信奉天主教,这当然会影响到最高统治集团。西方宗教宣扬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引进,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甚至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然而满清入关断送了思想界将儒学与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结合产生新文化的最后机会。

有人说明朝已经腐朽了,总体上是对的,但局部不一定。统治阶级和封建官僚腐朽,而人民充满活力。富饶的江南地区,是新兴力量萌芽、成长、壮大的地区。就像抗战时期国民党腐朽,不利于领导全民抗战,但* * *是新革命的力量,可以领导中国人民抗战。只是南明的新生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独立领导全国抗战的地步。就像法国大革命前夕,封建王朝腐败吗?社会矛盾激烈吗?这是这个国家最虚弱的时候。你想要另一次野蛮入侵还是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日本在短短30年的西化——“明治维新”运动中成为世界强国。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200年前的明末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不能带来更好的局面?但是清朝用铁血摧毁了社会生产力。物质文化大破坏后,大兴文字狱,理学变得不可触及。前所未有的强化了这种腐朽的封建意识和制度,让中国如同西方蛮夷入侵后的欧洲中世纪一样陷入黑暗。

二是生产力相对停滞,军事装备、科技大倒退。

现在有些人极力提倡的康雍的枯槁生活,其实多半是晚明的一种恢复性生长。嘉道以前满清的收支长期基本不变,3000万丁,460万元,其他白银共计4800万元。根据《清文献通考》中的田赋,顺治十六年(1659)全国耕地总面积为590万公顷,康熙二十四年增至683万公顷,乾隆十八年增至708万公顷。乾隆三十一年(1766)达到741万,明末崇祯时有783万田(剑伯赞),刚好接近明末的土地数字。可见,康雍旱田生产的恢复是缓慢的,用了一百年才达到明末的生产规模。清代最高的是嘉庆十七年的791万,仅超过明朝崇祯年间的7-8万顷,之后便有所下降,道光十三年为737万。封建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范文澜和中国通史纲要》767页)。

总的生产水平没有提高,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人口?原因是明末徐光启等人引进并倡导种植红薯,这种作物产量巨大。明朝末年,三季稻和玉米等作物被引入农业,增加了粮食产量。随着这些农作物的推广,中国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说,这里的物质生产极其丰富,无所不在,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致...人们衣着华丽,风度翩翩,性格开朗,彬彬有礼,谈吐优雅。(《利玛窦中国笔记》第十章)。乾隆年间到访的英国使节马加尔尼说,“到处都是惊人的贫困”,“许多人没有衣服穿”,“军队像乞丐一样寒酸”。

众所周知,宋代工商业极为发达,但在明代更是进一步发展。铁产量是北宋的两倍半。永乐时期,铁产量高达9700吨。到17世纪,欧洲产铁最多的俄国也不过2400吨。但到了清朝,政府禁止开矿,冶金业衰落。棉布取代亚麻成为明代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钢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占世界工业产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占世界农业产出的比重也高得多。虽然康干盛世的人口是明朝的几倍,但是工业品的两个指标铁和布的总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明朝晚期的水平。到1840的康干盛世末期,没多久。

明末对外贸易额惊人。美国的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估计,公元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百年间(即明朝中叶至明朝末期),从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为7000至10000吨,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一万吨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的3.22亿白银。占据世界经济中心位置的不是欧洲,而是中国。但是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远远低于明朝。

明代知识分子思想开放,海上军事力量强大,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引进始终抱着欢迎和学习的态度。“明朝的海军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都强,甚至比同一时代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强,以至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无法和明朝的海军一起抗衡。”-李约瑟。当时,袁崇焕的弘毅大炮来自葡萄牙。明代的火器装备非常先进。明朝末年,除了65438+万人是骑射,其他都是火器。每营(5000人)使用霹雳炮3600门,大连珍珠炮200门,手枪400支,灯具160支。这是多么现代化的设备啊。随着明朝的彻底灭亡,在康雍三世统治之后。先进的火器武装技术在清朝被埋没。到鸦片战争时,带着大刀长矛的清兵对火器还不熟悉。

满清以骑射得天下,对火器和现代军事工业抱着本能的恐惧和敌视,生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当清军将“甲午战争”中缴获的俄制扳机式火枪样品呈献给康熙时,康熙以不能打断前辈赠予的弓箭和长矛为由,逃跑了,只留下两支供自己把玩,使得清军禁止使用这种新式火枪。虽然明朝后期骑射仍占主导地位,但经过200年的火器发展,骑射终于被淘汰,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使用了。阻碍先进技术的恶果是最后得到不好的结果。西方国家的求新求变与日本的保守漠视新事物的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埋下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几近灭亡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