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太原“五龙口”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五龙口是太原市迎泽区苗文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一条主要交通道路。该街西起建设北路南段,东至黑土巷东横路,全长约三华里,宽20米。五龙口西段往北二三十米,沿北同蒲铁路东侧,有一潭死水,五龙口这个名字就与这一潭死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当地长辈传说,这潭死水早年原是洼地,与太原城东侧的五条沟壑(尹家沟、郝家沟、枣沟、小枣沟、八儿沟)相连。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洪沿着五条沟壑涌入洼地,犹如五条龙吐水。就这样,年复一年,积少成多,就形成了这一滩水。根据这种自然地理形态,人们把五条沟壑比作五条龙,把这种涝洼地命名为“五龙口”。久而久之,演变成了地名。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五龙口原地名位于城东南,距城二里。早年,位于太原府城大东门(宜春门)外的五龙口,是山区,也是城墙。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农民和村民星罗棋布,根本没有村庄和街道。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郑泰铁路开通后,交通的发展给这个偏僻贫穷的村庄带来了生机。一些家庭逐渐搬到这里,人口越来越密集。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北同蒲铁路开通后,五龙口成为郑泰与同蒲铁路线的交汇处。大量的铁路工人和搬运工搬到了这里。各种小商小贩也聚集在这里小赚一笔。千百年来无人问津的五龙口,喧嚣嘈杂。于是,这里的窝棚、简易房、简陋的店铺、小摊纷纷问世。以五龙口命名的街巷,如东五龙口、西五龙口、西五龙口后街、前街,以原山沟水渠命名的街巷,如小沟子、黑土巷(即原黑土港)。有这样一句谚语,反映了过去五龙口的旧貌:“五龙口,五沟;白天线少,黑夜狐狼厚;旱年黄土飞,涝年洪水。”成为老一代和后代回忆过去、了解过去的形象写照。解放后,五龙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和平整的柏油路取代了低矮的棚子和窝棚、简陋的民房、蜿蜒的小巷和坑坑洼洼。1982年,太原市政府更名街道时,将原有的黑土巷、黑土巷-1路、西五龙口后街合并为一条街,并赋予这条新街古地名“五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