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特产热干面的历史。
武汉的早餐不仅方便省时,而且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有油条、面窝、烤李子、汤包、豆皮、热干面,还有牛肉面、杂酱面、豆丝、饺子、汤圆,又干又细。它们热的时候很好吃。热干面是武汉传统小吃之一,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食品。它和炒面、年糕形成的武汉风味小吃系列,全国闻名,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二十年前是一碗“二十二粮票一毛钱”。现在只需要几块钱就能舒舒服服的填饱肚子。现在武汉三镇的大排档都以卖热干面为主。汉口的“蔡林记”是热干面的百年老店。现在蔡林吉热干面条公司已在武汉三镇开了300多家连锁店,生意兴隆。武汉的热干面、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一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榨江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
说到武汉的热干面,大多数武汉人都知道江汉路的“蔡林记”热干面店,这是武汉最正宗的热干面。事实上,关于热干面的起源,真正的发明者是熟食小贩包利。包利的名字不为人知,但他是以他脖子上的一个肉瘤命名的。他生活在30年代初桥口关帝庙的窝棚区,多年来在汉正街和常棣街上挑着担子、摇着拨浪鼓过着拮据的生活。三伏天的一个晚上,他带着卖不出去的面条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因为担心吃剩的面条过了一夜会变酸,他就全部煮好,挂在案板上。没想到,他不小心打翻了油锅,把香香的香油全洒在面条上了。包利伤心欲绝,后悔不已,只好把煮好的面条和洒出来的油混在一起,摊凉了,希望第二天能卖点钱攒点钱。
第二天一早,包利迅速拿起这些面条,走上街头。先用开水烫一下,晾干,配调料卖。顾客看到这种面和平时的面汤不一样,干爽可口。就一碗你一碗我都买了去“尝新”,吃的津津有味。当有人问起这面条的名字时,有苦衷的包利随口答道:“这是我根据你的口味专门做的‘热干面’沙,热乎乎的,没有汤!”于是,热干面开始在汉正街一带流传,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喜欢。包利看到热干面的销量比凉粉面汤吸引人多了,就开始专营,后来配酒或者绿豆粥,生意越做越红火。包利的名声走出了汉正街,延伸到汉口和江汉区,再传到武汉三镇。热干面也被很多商贩效仿,逐渐成为武汉市民喜爱的早餐。
20世纪30年代末,一家挂着“蔡”招牌的热干面馆终于在路口建成。蔡不断继承和完善的热干面制作技术。根据顾客的口味,在金黄、油润、细腻、柔韧的热干面中加入芝麻酱、胡椒、咸菜、虾皮等调味品,混合芝麻油或辣椒油等。,以至于热干面色香味俱全,咸宜老少皆宜,成为三镇百姓的好早餐,名声传遍中外。至于与蔡之间的关系,历史是无从考证的。但是,在蔡成名之前,首创热干面,热干面盛行于汉正街,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热干面逐渐成为武汉文化的一部分。只要研究武汉的文化,就几乎不可能摆脱热干面的纠缠。武汉作家池莉在《老武汉》一书中对热干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另一位武汉作家方方也写了很多关于热干面的内容。在武汉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上,有这样一座铜像:一位老爸爸,肩上搭着一条毛巾,手里拿着煮热干面的独特工具——竹箅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煮面条。这是步行街上最受欢迎的雕像,每天都有无数武汉市民围着它拍照。然后有一天,武汉人一大早起来,发现雕像手里的竹篱笆不见了。武汉人急了,四处张望,媒体也加入进来。后来一大早,武汉人醒来,发现竹篱神奇地回来了。看来贼不忍心吃没有热干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