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是否包括四大发明?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规模宏大、意义深远、价值极高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需求不仅仅是在保护层面,更是在以保护为导向,合理利用,探索一条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历史文化遗产现在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逐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保护制度和内容不断完善。在2012年6月发布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被提上日程。2016,65438年2月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中,再次强调在文物保护过程中,要把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文物周边环境也应纳入保护范围进行整体保护。但目前我国古建筑的风险保护以政府为主,商业为辅,没有专门的应对文化遗产灾害的法律制度。文物保护的防灾减灾规定散见于按相对单一的灾害类别制定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中。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红林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而且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红林错的保护需要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红林厝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红林厝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2系统协调理论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涵盖了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领域。城市是一个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城市这一复杂系统能充分体现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其理论研究视角比可持续发展理论更具体、更贴近现实。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资源与环境、城市生态学、经济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学等视角。对于发达国家的城市来说,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来说,可持续发展应强调“发展”,并兼顾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协调论认为,城市系统是由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密切相关的复杂系统。对于城市发展系统来说,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这些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属于城市系统下的环境系统,需要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生态等子系统相互作用。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3.1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起步较晚。“整体保护”的概念最早由梁思成先生提出,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刘红英和王建民从法律角度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陶伟从历史、美学、艺术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魏小安等人从增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阐述了将文化遗产作为市场资源进行开发是经济发展的最有利选择。而郑则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不能等同于一般资源,对其开发利用必须有所衡量,必要时可以设置“准入门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但理论方法有待完善,主要借鉴国际管理措施。3.2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风险防范的思想在世界上萌芽较早,最早由意大利人布兰迪提出。他在《文物修复论》一书中说:“所谓修复,就是为了维持一件物品的物质缺失,确保其文化价值得以保存和保护而实施的一种行为和处理方式。”遗产保护早期的概念是“预防性保护”,主要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领域。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借鉴预防性保护的理念,积极开展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具体研究,丰富和充实了预防性保护理念的理论知识,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开始在风险管理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后,国际组织在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其理论的丰富和战略的实际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不断完善和丰富,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应用于其中,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4红林厝的保护思路与策略4.1红林厝概况红林厝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板东镇新湖村,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民居单体建筑,被誉为“民间紫禁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海内外。建筑整体布局合理,采光通风充足,结构完善,步行生活方便,功能性很强。防火体系完备,整体建筑构成深受地理条件影响,巧妙利用环境特点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吸收了多元化的精髓。建筑构图讲究点线面的运用,色彩搭配简洁分明,疏密穿插,对比鲜明。整座建筑的结构很独特。红林厝以纵轴布置三晋正房。从大门开始,三晋殿步步高升,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包含了安定和谐的寓意。红林厝历史悠久。建于清乾隆毛毅六十年(1795),道光1823,历时28年。1997期间,闽清县政府将红林厝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月1998日对外开放。2005年,红林厝成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从2008年6月22日起,位于红林厝第一入口的红林厝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2016号台风尼伯特登陆带来了特大暴雨、山洪和泥石流,给福建省造成了严重危害,全国各地都受到了影响。闽清梅溪水位暴涨,导致红林厝长时间被洪水浸泡,给红林厝带来毁灭性打击。夯土墙倒塌三分之一,第一入口和外门倒塌,第二、三入口墙体被洪水冲毁,666间110多间倒塌。损害相当严重,可以称之为毁灭性的。经过救援力量的救援和当地居民的积极自救,闽清板东镇的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复。面目全非、损毁严重的红林错重建难度很大,需要大量资金。泰禾集团捐资5000万元修复古民居红林厝,受损建筑修复2019。4.2红林厝的价值分析红林厝是历史物质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其本身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红林厝有很多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4.2.1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是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功能的核心,是体现一切价值的基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定时代人类活动的特定产物,是真实的历史遗留物,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物质状况和时代背景。红林厝有丰富的历史民俗、建筑、哲学、书法、风水等。,体现了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特点,突出了南方家族的文化特色,展现了开拓进取的民间文化精神。4.2.2科学价值红林错_后世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这些信息浓缩了古代的科学技术,从中可以收集到许多重要的科技信息,可以继承先人的科研成果,为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4.2.3艺术价值《洪林厝》的艺术美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增强人的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的智慧和先人评判美的标准,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能够推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4.2.4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可分为教育价值、精神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红林错的社会价值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可以促进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是有利于建设美好的社会环境;第三,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3红林错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4.3.1红林错灾后恢复现状红林错灾后恢复面临诸多困难。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林厝的修复工作。福建龙头企业泰禾集团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捐资5000万元恢复红林厝,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乡愁。红林厝施工队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受损部位进行了高标准修复。从屋顶的瓦片到屋檐的雕刻,再到厅堂的陈设,再到建筑地面的铺设,都是按照原设计、原材料、原工艺、原型建造,同时融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还原出最接近当年原始状态的红林厝。4.3.2红林错1)保护存在的问题保护意识淡薄,古民居破坏严重。保存至今的红林厝古民居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加上内部居民居住活动的影响,许多建筑构件和部分建筑损毁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林厝的资源价值和品牌形象。红林厝的旅游开发偏离了古民居的特色文化风貌,斥巨资建设超大型广场,新建仿古建筑和仿古商业街,盲目追求高旅游绩效,而对真正承载优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历史古建筑的修复、翻新和日常维护投入很少。这种行为无疑会给红林厝古民居的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2)“三风”现象严重,古宅魅力尽失。“三风”是指城市化、商业化、现代化。红林厝古民居建筑发展中“三式”现象严重。红林厝前原本大片平坦的农村,被开发成了占地3万_的娱乐休闲广场。毗邻红林厝,由两万多栋仿古建筑组成的红林古商业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总长350米。占地1.78万的红林厝,四周是现代广场,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是高楼大厦,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古民居,好小。强烈的商业化和现代化遮蔽了红林厝古老、独特、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其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衰落。3)开发水平低,古宅价值难以实现。红林厝现在的发展靠的是红林的古建筑,红林的仿古商业街,红林广场,花了很多钱。以游客观光、导游讲解、仿古商业街购物、大众美食娱乐活动为主要经营模式随处可见。在开发中,红林厝深厚而独特的古民居文化恰恰被忽视了,古民居文化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使得古民居建筑成为空壳建筑和单纯的观光产品。红林厝古民居的文化体验被简化为古建筑观光和古玩街购物,失去了红林厝特定文化资源的吸引力,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也制约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4)自然灾害给文物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根据民政部和减灾委发布的信息,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2次;共有6个台风登陆中国大陆,其中台风尼伯特(第1号)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初始台风,也是2011年以来登陆我国造成死亡和失踪人数最多的台风。此外,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红林厝还面临着暴雨、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风险,维护保护难度很大。4.4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红林厝保护与展望4.4.1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红林厝保护原则1)延续文化脉络。红林厝古民居的开发首先要重视保护,以保护为出发点和归宿。保护不仅在于古民居的物质实体,还在于保护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其承载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素,保护其历史真实性。针对红林厝建筑的不同受损程度,通过修缮、复原、新建、整理、拆除、搬迁等不同方式,恢复红林厝的原貌,遵循“保持旧貌不变”的原则,使其“延年益寿”,保护其物质文化。针对红林厝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应拆除与历史风貌格格不入的假古董、仿古建筑,尽可能恢复其原生态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延续其开拓、节俭、家庭和睦、天人合一的文化脉络。2)突出文化特色。红林厝古民居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建筑本身的有形文化,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无形文化更受人们青睐。要突出红林厝古民居的历史文化特色,应避免单一的导游讲解和简单的博物馆、展览馆等浅层开发方式。建议建立多种口译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平台查询、评论员发言、多媒体广播和交互式自动口译系统。优化红林厝古民居场景设置,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模拟再现生日礼物、婚礼、祭祖等重大节日和名人的生活场景。_游客不仅可以观摩、聆听讲解,还可以通过虚拟场景真正参与互动,仔细品味红林厝古民居的特色文化,融合了原始移民文化和当地居民文化。同时建议开设红林厝生态博物馆。根据生态学原理,博物馆整体不宜人为加工,尽量在原生态中展现红林厝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室内建立红林厝名人、事件权威完整信息库,安排展览模仿鉴宝。所有展品都可以成为游客观光和试用的对象,营造游客与展品和谐互动的情境和氛围,在控制游客流量的前提下,延长休闲停留时间。此外,还可以建立白宫工艺文化、明清茶文化、书画文化、黄名人文化等不同的主题,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布局,展现其南方大家庭的文化特色。3)提升开发价值。红林厝古民居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你听我说,我给你看”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通过盘活资源,在活动中体验,将静态的历史文化转化为能够满足游客文化体验参与需求的系列活动,让游客在刺激愉悦的活动过程中完成对文化的认知、体验和认同,实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开发价值。可以开发、打造一些符合红林厝文化背景、体现民俗风情的互动性、娱乐性的体验项目,如开发互动性、参与性强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如游学游、体验游、发现游等。其中,游学可以发展绘画、茶艺、音乐,与古民居对话,品味红林厝家族书香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体验之旅,可以做一天的红林厝人,体验祭祀神和生活、生产民俗和婚俗、祭祖和饮食习俗等民俗,体验红林厝古民居民俗文化。发现之旅可以测风水、找镇宅宝瓶、猜入室礼仪、探豪宅立体防御系统和消防系统、猜家法和石的作用、找黄种人的来源等。,参观中国最大的单体古民居,探寻科学与建筑文化的内涵。4.4.2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红林厝展望1)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保护和利用是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功能的两种有效途径。红林错的保护和利用是一条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重建文物与人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的传承和利用。可以促进公众参与,增加体验游、游学等互动体验项目,构建良好的分享氛围,互动促进双向赋能,实现价值创造。2)文旅结合。将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逐渐成为文化旅游的一种方式。遗产博物馆的旅游,让公众不仅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本身,而且通过旅游产品和文化服务,感受遗产所传递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旅游质量。“以文筑旅,以游展文”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手段。观众对高品质旅游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文旅结合的新背景下,重要的是满足观众的诉求,将文物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源,从而有效缓解红林厝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文化旅游政策和环境框架下,围绕受众需求,加强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市场需求引导供给,激活静态的文化传统历史,在文化旅游中打造专业、有趣、接地气的博物馆形象。3)周边景区资源利用。优先保护,合理利用,形成“以点带面”的旅游发展模式,促进红林错及周边地区旅游业均衡发展。周边的刘烨寺可与红林厝结合,形成融合景区,丰富旅游资源;也可以和邻村合作建立公园,吸引更多人。4)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红林厝文化资源,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以多元化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与文创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衍生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当下吸收的流行元素,开发出兼具个性与适用性的文创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面向未来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我们可以把红林厝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创意产品结合起来,以多元化的产业为出发点,做一些新鲜的东西,提供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内容,把红林厝的文化元素和年轻人的步伐结合起来。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问题仍然是威胁红林措的巨大隐患,保护红林措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十分重要。要加强灾前风险预测评估,做好重大灾害防范工作,减少自然灾害对文物的损害。6)增强多学科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参与的保护格局。政府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保护文物,把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控制在发生之前,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后保护的相关措施;同时,要唤醒和培养当地人对红林错的保护意识。通过扩大宣传,让当地人了解古建筑的科学保护,培养当地适龄儿童对古建筑文化的兴趣,开阔公众视野,引起当地人的思考,增强保护意识。结论红林厝古民居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还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摒弃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改变浅层次、低水平的开发方式,立足其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和凸显其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提高开发深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红林厝的发展首先要注重保护,以保护为出发点和归宿,尽可能地修旧如旧,延续其开拓进取、崇尚节俭学习、家庭和睦、天人合一的文化脉络。在博物馆展示布局方面,突出古民居的历史文化特色,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通过文旅结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辐射周边景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多主体联合保护,采取相关有效保护措施,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来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红林厝及相关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