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保护的现状
首先要说说佛教茶文化和中国传统茶道的重要区别。中国茶文化的主旋律可以说是儒家茶道。茶道充满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对他人的热情。喝茶,养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布施他人,与大家分享快乐。清醒、哲思、热情、友善、包容,构成了儒家茶道的欢快格局。承认苦,争取乐,比较的“中庸”容易被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则没有这种欢快的风格。它强调“苦寂”和“苦寂”中的“顿悟”。那么,既然中国茶文化的总思潮是热爱生活,热爱乐感,而佛教精神强调苦与静,那么这两样东西怎么会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和成另一种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呢?
至于佛教茶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辉煌时期——唐朝。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但其发展却摆脱不了“执着”二字。只是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因为朝廷的倡导而得到了特殊的发展,使得全国各地的佛寺都住着和尚。许多寺院不仅成为传播佛教思想的场所,也成为经济单位。很多高僧都是大地主。上层僧侣不仅享受世俗地主的奢华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悠闲。喝茶需要耐心和努力,把茶变成艺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寺庙往往建在名山大川之间,气候往往适合种茶,而和尚则专门修精神,所以把茶和精神结合起来,佛的弟子是最佳人选之一。因为和尚清闲,有时间品茶,也需要喝茶养身。再加上唐朝大力发展和推广佛教,僧人遍游天下,促进了饮茶在全国的普及。可以说,这是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不朽功绩。
但真正把佛教和茶学结合起来,形成佛教茶文化,才是禅宗的贡献。“茶禅是盲目的”这种说法在中国、日本等国依然流行。禅宗只是佛教的流派之一,但奠定佛教茶文化的精神基础却是不可或缺的。
禅宗提倡禅修的方法,“直指人心,视自然为德,不立言。”也就是说,心是清净的,没有烦恼,这个心就是佛。其次,也主张不管多辛苦,都要开心,不求回报就要开心。佛教茶文化因为它的出现,有了自己独立的意境。
禅宗的观点很有意思。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禅宗强调的是自我认识,也就是所谓的“明心明性”,主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不过是劝人豁达而已。禅修是不可能让世间的事物和烦恼消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茶可以让人心平气和,不乱,不烦,有趣,但是有节制,这和禅宗是兼容的。禅宗将“静”的思想融于茶中,希望通过饮茶使自己与山川、河流、自然、宇宙融为一体,从而获得优美的节奏,释放精神。这是修道的一个“创新”。按照印度佛教的本义,此生不可解脱,天道是出路。当然,喝茶也无济于事,也只是坐以待毙。但禅是中国佛教,主张“顿悟”。如果你对事情掉以轻心,你就会“醒悟”。在茶中获得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茶道精神和禅是相通的。正是因为禅宗大师们对静悟的执着追求,才确立了佛教茶文化的意境,将饮茶从技艺提升到精神高度,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茶道”一词。1)体现了佛教茶文化的特点,突出了佛教“茶道”的还原。
佛教戒律对中国人的胃口来说太严格了,但完全戒法不叫佛教。禅宗崇尚童渊,但童渊走得太远了。后来一些禅僧主张连打坐都没有必要,这对禅宗本身构成了威胁。所以到了唐末,禅宗开始自我整顿。和尚用的是大小乘海的法门,不要创造一个“禅法”。因为淮海住在白展山,所以叫“白展清规”,包含了僧人所有的行为规范。茶是禅僧的好朋友,喝茶的规矩自然是规范的。从此,佛教的茶器正式出现。
著名的茶道是浙江余杭景山茶宴。在宋代,景山寺以佛、茶闻名于世,被誉为江南禅林之冠。在茶宴上,要坐着聊佛经,聊茶道,聊诗词。景山茶宴是有一定程序的。首先,主持和尚亲自“调茶”,以示对所有佛教徒的尊重。然后寺里的和尚——奉献给客人,称为“献茶”客人接茶后,打开茶碗看茶色,闻茶香,再品一遍,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此外,禅宗还规范了日常饮茶和待客方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挖掘和整理的对象。
(2)开拓佛教茶文化之旅,对日本市场意义重大。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无论是从茶具、点茶流程还是思想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茶道更类似于中国的佛教茶文化。当然,日本人自己的创造也体现在日本茶道中,而正是由于日本茶道与中国佛教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对我们设计佛教茶道旅游,吸引日本游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历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茶叶并把茶叶品种带到日本的人是日本的和尚祖一。但最清楚的地方是在唐朝中期,中国的茶文化只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你不可能更了解它的本质。真正在日本全面宣传中国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础的是日本著名高僧荣。因为他两次来中国,在中国生活了24年,对中国的佛学理论和茶学理论有了一些感悟。这一点在他的自传中有所体现,如“登天台山看石板上青龙,中峰拜罗汉,献茶汤,感受篮中异花”。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在中国寺庙中的出现证明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所谓的给罗汉供茶,感觉就像茶杯里出的茶花。据说这种感觉只存在于一定的工作条件下,从中可以看出荣熙当时的修炼功力。回国后,容撰写了《饮茶养生》一书,主要吸收了陆羽《茶经》中适用于茶叶保健和炊具、技法的内容。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和器具奠定了基础。
随着交流的改善,南宋端平年间,日本高僧圆二试图在景山寺寻找佛法,回国后带来茶籽,播撒在阿部川一带,传播了景山茶的研究方法。后来,日本高僧昭明在景山学道五年,回国时将“茶桌”和“茶道具”带回日本崇福寺。这也是日本佛教界至今仍认为日本是“茶道”的原因,由此可见,浙江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将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吸引人的内容。
(3)发展佛教茶文化旅游,要注意茶具的开发修复和茶馆的布局。
我们现在的茶馆显然对茶具不够重视。茶具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茶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日本茶道中还保存着二十种陆羽的《二十四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在洗器皿、拌茶的过程中逐渐安静下来,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体现了“节约”和“内向”的特点。在洗器皿和点茶的过程中,设计了每场茶会的主题和对话,宾主对答,让人们通过茶道进入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氛围...同时,日本的茶室布置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特色和精神。因为日本是岛国,大和民族随时都有危机感,所以它的古茶道室的入口大多设计的很低,要蹲下来,体现了日本人的隐忍精神。以树干为柱,以竹子和茅草为顶,也提醒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苦难...从此以后,我们在发展佛教茶文化时也要注意总结和吸收各方的优点,这样才能。
总之,佛教茶文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而中国人是最有精神的。好的饮茶,娴熟的制茶,饮茶全过程的艺术美,是我们开发旅游产品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