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简介

“扬州八怪”说由来已久。但是八个人的名字不一样。据李玉邦《欧波罗氏书画评论》记载,八怪是、李、李益、金农、黄慎、郑燮(又名)、高翔、王。此外,还有高、华严、闵贞、边守民等。在各种书籍中被列为“八怪”,意见非常不一致。今天,人们把“八怪”的数目记在李玉榜的头上。

扬州八怪,只是一个职业,说不上正面或负面,有时还带有贬义。从康熙末年兴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已近百年。他们的画数量众多,流传甚广,不可估量。据现存现代人编纂的扬州八怪图录,有8000多幅画被国内外2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研究单位收藏。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杰出群体,他们享誉世界,将徐渭的泼墨技法推向了顶峰。扬州八怪在他生前很有名。李善、李、高、李勉分别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召见,或试画或委托。乾隆八年,李鸿看了郑板桥的《樱花竹笋图》,背了朱温的《椭圆形印》,乾隆御游之宝。乾隆十三年,李鸿南巡时,将郑燮定名为《书画史》。罗聘经历了三次旅行。“当时西苑下士王公卿尹,东亭客,王符在门口,怕迟到;孟珙很震惊,他的脸很清楚奇怪的故事在哪里?关于这个奇怪的故事是什么,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他们很奇怪,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奇怪。八怪自己也经历过坎坷。他们充满了不公和无限的愤怒,对贫困阶层深表同情。他们以知识分子敏锐的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在诗歌或书画中抨击丑恶的东西和对罗聘的介绍。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也并不少见。人们很自然地会把它当作“奇怪”来对待。但他们的日常行为并没有超出当时伦理道德的范围,也没有像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傻,哭笑不得。他们与官员和名人交流,参加诗歌招待会,行为举止像正常人一样。所以,从他们的生活行为来认定他们的“怪异”是不合理的。现在我们只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研究他们。“八怪”不想走别人已经开始走的路,想另辟蹊径。他们要创作出“掀天露地的文章,震雷雨声的文字,咒鬼的文字,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的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与古人不同,不要追随时髦庸俗的罗聘的介绍,要风格独到。他们的作品违背了人们的欣赏习惯,让人觉得新奇,所以觉得有点“奇怪”。

就像郑燮自己说的,“写字是独一无二的,字画是一般人不愿意赞美的。唐朝有自己的国家,老百姓笑我是板桥怪。”当时人们对它们的评价不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偏离了“正宗”,这也解释了它们被称为“怪”的主要原因。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本真”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发挥,用一生的时间试图创造一种新的画风。“扬州八怪”学识广博,擅长诗词。人生大半辈子坎坷,最终走上了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但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意流入普通画家的行列。他们的学识、阅历、艺术修养、深厚的功力以及对创新理念的艺术追求,都不同于一般的画家。他们达到了新观念、新构图、新技法的境界,创造了新一代的画风,为中国绘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扬州八怪画家,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以来蓬勃发展,逐渐丰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是中国绘画的骄傲。自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绘画流派,各具特色。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一派影响最大,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在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上有不同的看法。虞山、娄东等画派,强调临摹和向古人学习,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强化古法为己任,以“正宗”自居。他们的创作方法,正如“正宗”画家王辉所说,是“以元人的直墨作画,运宋人的山川山谷,擦亮唐人的神韵,是一大成就”。他们因循古人,亦步亦趋,作品多是对古代大师的模仿(当然也有仿古创作),形成了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自由发挥的“扬州八怪”也是尊重传统的,但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并没有照搬古代的法律。例如,郑板桥崇拜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他也“留了一半,学了一半,永远学不全”。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法自然”、“用我之法”,反对“泥化”,要求画家在自然中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不忍我面;古代人的心脏进不了我的肠胃。我自发地感到我的心,露出我的眉毛。”

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应用于实践。《扬州八怪》从自然中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寻找题材,自己写书,不甘于和别人一样,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人们往往把自己稀罕的东西视为怪异,所以对“八怪”抒发内心、驰骋自如的作品感到奇怪,称之为怪异。也有一些画家习惯了传统。他们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于是贬低八怪,说他们是偏师,属于异端,说他们“标新立异,只盛行于百里”。崇拜者称赞其作品笔法豪放,摆脱了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了当时的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活力,影响和哺育了后来的赵、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家。他们痛恨当时官场上盛行的庸俗、奸诈、谄媚之风。

除了和李是小知县外,其余八人一生都以“禄连”和“介之推”为榜样,至死都不肯做官。即使是郑板桥,一个官员,也不同于一个普通的官员。他在山东上任时,先在旧官府的墙上挖了几百个洞,把他们领到街上,说这是“前朝官员的不礼貌”,要他清正廉明。“扬州八怪”的大部分兴趣都融合在诗词书画之中,绝不会粉饰太平。他们用诗和画来反映人民的疾苦,发泄内心的愤怒和苦闷,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凶班》、《夫子路》、《逃离荒野》就是如此。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用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高远,兰的幽香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其中,罗聘也爱画鬼,作品中的鬼形是* * *,并解释说“到处都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必随墙蛇,遇贫必遭奚落嘲笑”。这不是在画鬼,而是明明白白地通过鬼撕掉那些死抱着潮流不放、欺压穷人的贪官的皮,还他们本来面目。在那个封建制度极其残酷,文字狱兴盛的年代,他们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难怪某省长摇头称之为“奇怪,奇怪”。邓拓曾写道“宋吹扬州怪名,兰竹影伴书声”,可以算是对他们“怪”的特点的概括。代表人物是装金农作品金农(1687—1764),本名寿门,本名东信,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

他博学多才,水,人,尤擅笔墨梅。他的画造型古朴简约,布局典雅,构思新颖。作品有《迷因图》《月亮花图》等。他创作了一种隶书,自称“漆书”,另有情趣。黄慎(1687-1770后)福建宁化人。小时候家里穷,学怀素书法受益匪浅。他以草书作画,自创风格,擅长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主,也有不少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苏武牧歌》等。李姗(1686—1762),宗扬人,号,江苏兴化人。他从小热爱绘画,16岁成名。曾任山东滕州知府。他受徐渭、石涛的影响很大,画风粗放,不拘一格,泼墨淋漓,色彩淡雅,以至于“水墨交融成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青玉图》等。李(1695—1755),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20年左右,与金农、郑燮等都很友好。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以画梅为喻。他在题诗中写道:“此梅花普普通通,无笔可阅。画师随时不了解风俗,怒不可遏。”作品有《鱼游图》、《潇湘风竹图》等。高翔(1688—1753),扬州人,西塘人。高翔过着艰苦的生活,为人孤傲。他钦佩石涛一生。他擅长画山水、花鸟,喜欢画枝头稀疏的梅花。作品有《弹指亭》。

王(1686-1759),安徽休宁人。小时候家里很穷。我住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我穷并快乐着,学艺术,擅长画梅子。他与金农、高翔、并称为“画梅四大家”,其作品有《梅梅图》等。正在加载罗聘的作品罗聘(1733—1799),本名荀福,本名凉风。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他是“八怪”中最年轻的,但学识水平很高,文笔不凡。他做了一辈子官,以卖画为生,一生落魄。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郑燮(1693—1765),江苏兴化人。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秀才,他是乾隆的秀才。曾任山东省范县、魏县知县。他因为开仓库救助灾民得罪了老板,愤然辞职,住在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画造诣很高,善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集真迹、草书、隶书、篆书于一体的六部半书法风格。人们称之为“石头铺成的街道”。他是一个具有强烈人民性的画家。他在魏县任县令时,为知事画了一幅竹子图。碑文写道:“臣官卧听潇潇竹声,疑是百姓疾苦之声。曹州县的一些官员总是关心他们的感受。卞寿民(1684 -1752)是清代著名的花鸟画家。第一个名字叫齐威,字龚毅,这个字渐渐变成了一个和尚,一个墨家,一个芦苇中的俗人。江苏淮安秀才。雍正(干政)和乾隆(乾隆)年间,他的艺术活动因擅长画鲁彦而闻名。画花也有不同的工作。画的泼墨鹿雁生动、古朴、古朴,极富飞翔、住宿、游泳之美。泼墨略淡,笔画量大,丰富有力。擅长用淡墨擦素描就更好了。因为他画了颜路,他把他的家叫做“魏健书店”。他还研究诗歌和中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