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里长城的历史(300字左右)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以来,连续修建了2000多年,分布在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全长5万多公里。
自秦始皇以来,几乎所有统治中原的朝代都修建了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修建了不同规模的长城。从修建长城的统治民族来看,
除了汉族,很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比汉族统治的朝代还多。清朝康熙年间,虽然大规模停止了长城的修建,但后来还是在一些地方修建了。可以说,从春秋战国到清朝,两千多年来,长城的修建一直没有停止过。
扩展数据
长城影响的意义:
在文化上,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反,长城的修筑和防御以及长城地区的战争,促进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广泛融合。
甘露三年(51年前),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中国汉族与北方牧业民族的交汇,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开端。
建国后内蒙古阴山地区汉代城堡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汉与匈奴的和平交流并没有被万里长城和军事要塞完全阻隔。
到了唐朝,唐太宗打败突厥军队后,让几十万人在边境长城沿线居住,设立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民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金元时期,这一历史规律体现在雁门关外“桑不种,麻不种”,以及后来的“人出之地,非桑马”。明朝在长城沿线开设了“马市”,
显示了汉蒙之间相互依存、逐渐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周边的民族大融合。
百度百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