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复合增长率高达44.35%的秘密
6月165438+10月10,光伏龙头通威收涨33.56元/股,股价创历史新高。这背后是其庞大的硅材料订单,这将是其未来几年的业绩支撑。
光伏产业是高速赛道,最近五年年均增长35%。通威股份近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4.35%,高于已经在高速增长的光伏赛道。今年势头特别猛。在高增长预期的政策倾斜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跑路,押注光伏赛道,股价年内翻了三倍。
2016通威股份在收购合肥通威和永祥股份后正式进入光伏行业,但现在已经是“硅哥”了。翻阅财报发现,通威的客户与供应商的高度重合,或许透露了其高增长的秘密。
手中的超级大订单
近日,通威股份又拿下一笔多晶硅大单。
165438+10月6日,近日,晶科能源及子公司四川晶科与通威股份下属公司签署《多晶硅购销框架协议》,拟向公司采购多晶硅产品9.3万吨,预计共产生净利润约25亿元。这是该公司最近签署的第三份硅材料供应合作协议。8月刚刚与亚洲硅王签订了654.38+024.8万吨多晶硅材料的长期单采购合同,预计金额94.98亿元。很快在9月份与隆基股份签订协议,每年向隆基股份提供至少101800吨多晶硅。这三家公司总共需要319600吨晶体硅。
目前通威硅产能8万吨。明年年底前,行业内没有新增硅产能。据通威介绍,实际产量在9万吨/年左右。从目前情况来看,明年现有需求无法满足,新增产能将释放。现在通威的战略是向全球最大硅材料供应商的位置靠近。根据通威股份的规划,明年年底硅材料年产能将达到654.38+0.6万吨,2022年达到20万吨,2023年达到29万吨。今年以来,通威公布了近300亿元的产能扩张计划。
2月,公司开工建设永祥新能源二期及云南永祥保山基地高纯晶硅项目。目前,永祥股份已形成8万吨高纯晶体硅的生产能力,全部项目投产后的年生产能力超过654.38+0.6万吨。目前在建的乐山二期、宝山一期项目总产能超过8万吨,预计2021年建成投产。三年前,通威喊出了“330亿打造12万吨硅材料和30GW电池芯片”的战略规划,但在2018“531”的夹击下,业内猜测通威的固有战略将被“收缩”甚至搁置。但从产能布局来看,通威股份在全球高效电池领域早已领先,高纯晶硅业务也成为行业内的一哥。
替代通威股份和刘汉元
在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谱系中,其创始人刘汉元和通威集团都有些不同。
资料显示,通威集团此前主要从事农业和太阳能光伏,农业业务包括水产饲料和牲畜饲料的研究、生产和销售,是中国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
22岁的刘汉元拥有数千万的财富,因为他创办了一家生产鱼饲料的工厂。25岁后身价过亿,逐渐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饲料大王。20世纪90年代,在毛利率较低的情况下,畜禽饲料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为了整合,降低企业成本,刘汉元于1994将总部迁至成都,当时通威已经是年营业额4亿元的企业。刘汉元曾经很肯定地说“如果你能在饲料行业生存,你就能在任何行业生存。”其在饲料行业的成功,萌发了涉足其他行业的想法。但在1995年斥巨资控股原东德一家it企业,却因对市场把握不足而失败。第一次涉足其他领域失败,之后专注于饲料主业,直到五年后找到新的投资方向。2000年,他差点投资了广信硅业,这是中国第一个年产1万吨的多晶硅项目,是当时四川省的“一号工程”。
转折点出现在2002年,刘汉元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EMBA。毕业后继续攻读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各种新能源的比较研究与中国的能源战略选择》,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主要发展方向的研究成果,这无疑为他对清洁能源的认识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公司控股股东通威集团与四川巨星企业集团合资成立永祥股份的前身永祥树脂,选择与熟悉的企业家一起进入化工树脂行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发现PVC的一些产品可以作为多晶硅的原料。直到2004年德国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全球市场启动,极大影响了刘汉元进军光伏行业的决定。他开始了一年多。经过多次论证,现在进入世界还不晚,虽然新能源在小范围内掀起了风暴。
2006 12 19在与70岁的多晶硅专家戴自忠长谈之后,刘汉元正式宣布进军多晶硅行业,并确定了专注多晶硅的业务脉络。紧接着2007年4月,永祥树脂出资成立永祥多晶硅,同年5月更名为永祥股份,次年50%纳入上市公司体系。不曾想,2008年,整个行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大幅波动,通威涉足多晶硅生产后不久,预期收益降低。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动摇刘汉元的决心。他说,“如果把多晶硅做成饲料,通威有望在十年内进入全球前三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但出于上市公司经营考虑,永祥股份于2010年3月转回控股股东通威集团。跨界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新能源领域,让刘汉元获得了“中国光伏新能源第一人”的称号。
跨越式发展背后:客户与供应商高度重合
目前,承担通威股份光伏新能源业务的主要公司为永祥股份和合肥赛维,其中永祥股份于2016年从通威集团转出,重新纳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主要负责多晶硅业务,纳入时多晶硅产能为1.5万吨;但2013年集团拿下的合肥赛维20100%股权于2016年并入上市公司,专注于电池行业。注册成立时,合肥通威拥有2GW的多晶硅电池产能,年出货量近1.6GW,是国内主要的晶体硅电池生产企业之一。
经过上述两次并购,公司形成了以多晶硅、电池芯片、光伏发电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业务布局。
通威股份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光伏组件,主要细分为多晶硅、硅片、电池芯片、组件、光伏电站五个环节。通威股份掌握的多晶硅和电池芯片也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两个环节。不过,虽然大部分龙头公司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上各有侧重,但业务一般都是从硅片开始,延伸到光伏电站,如隆基、中环、金高科技等。通威股份的业务布局并不连续,主要集中在上述三大环节。在其他环节,通威公司选择向其供应商采购,从而形成了客户和供应商高度重合的局面。这些供应商中有很多行业竞争对手,关系相当微妙。
早在2065438+2005年4月29日,隆基公告称,与通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表示双方将共同开展硅片、电池及组件、终端系统的研发。通威集团将优先采购隆基的单晶硅片和组件,隆基也将优先采购通威的硅材料和电池芯片。
通威集团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电池产能,争取与隆基硅片和组件产能扩张协调发展。通威集团2016将其光伏产业注入上市公司后,通威集团与隆基股份的合作更加深入。2017与隆基股份、天合光能合资建设年产5GW单晶硅棒,还与隆基股份合资建设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通威股份的目的是与对方签订供应链合作协议。
上市公司与中环股份的合作模式与隆基股份如出一辙。2065438+2008年5月28日,上市公司与中环股份还签署了产业链合作框架协议,再次认定中环股份为重要客户和供应商。数据显示,隆基股份多晶硅采购数量约占上市公司2018年度销售数量的20.83%,占2019年度销售数量的32.92%。隆基、中环2019采购的多晶硅占上市公司全年销售额的89.29%。除了硅片,中环股份还从上市公司采购太阳能电池。
通过建立这种战略关系,双方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产品销售,还可以保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这样通威股份只需要把资源和资金集中到自己擅长的环节,减少资金压力。从2007年开始,通威股份推出了10份定增计划,但2013年只有一次,2016年有两次。仅借助资本市场,自2016起,通威股份募资可能达到13亿元。通威疯狂的产能扩张一直被外界诟病,其扩张恰逢硅价触底。尤其是在2018“531”的攻击下,业内也猜测通威的固有战略是否会“收缩”,但从刘汉元以往的动作来看,收缩的可能性不大。2065438+2008年,通威股份新增6万吨/年,是产能增幅最大的一年。
强大的成本控制:硅材料的成本已经是业界最低。
刘汉元是真的在用做饲料的方法做多晶硅,注重成本控制、进入买方市场的饲料行业要求加强客户关系,这两点都被刘汉元深度复制到多晶硅业务中。随着产能的扩大,资金压力巨大的通威股份开始发挥在饲料行业的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
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主要由电力、原料硅粉、人工、维护和设备折旧构成。其实最主要的成本是电费,电费占多晶硅生产成本的30%。一般在扩建前,企业会先确定厂房的电价。由于电价低的地区越来越少,符合扩大生产需要的地区越来越少,工厂选址提高了硅材料的准入门槛。
通威股份近两年新的多晶硅生产线都在新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截至2018年末,新疆、内蒙古、四川的多晶硅产能已超过国内总产能的80%。根据通威股份2018,10 6月公告,新建包头和乐山的平均生产成本预计约为4万元/吨,比永祥乐山原老产能约5.5万元/吨下降约27.3%。
2020年,永祥多晶硅生产成本降至5万元/吨以下;永祥新能源、内蒙古通威生产成本稳定在4万元/吨以下;争取最优光伏发电项目的系统投资成本破3.5元/W以下。
目前公司在硅材料方面的生产成本是行业最低的,下降空间主要来自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费用的控制。其构建的采购战略联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成本优势。由于硅材料进入门槛高,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几乎没有新玩家进入。目前硅料生产线单位投资654.38+0亿元/万吨,远高于其他环节;从扩产到投产落地,预计需要1-1.5年,爬坡到满产预计需要1年左右,投资回收期较长。
但也有一个优势,行业竞争格局稳定。根据各企业公布的信息,预计2021年有3家企业扩产,分别是通威、GCL、亚洲硅业。扩产计划分别为3/2/2万吨,行业产能较少。扩张后,通威股份将成为行业市场份额第一。但以扩张为代价,公司固定资产总额和在建工程从2015年的24.5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80亿元,增长了十几倍。
但进入2020年后,通威股份的扩张仍在继续。2020年2月11日,通威股份的一份“规划公告”和一份“项目公告”震惊业界——投资200亿元分阶段扩大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及配套项目。根据中期规划,到2023年,通威的高纯晶硅业务和电池产能将可能分别达到22-29万吨和800-100 GW。
类似的规划扩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几年来,这家企业创造的各种“速度”和“第一”早已让人目不暇接。无论行业处于“延迟期”、上升期、迷茫期,还是“531”后的冰冻期,这家企业的战略决心和执行从来没有丝毫“打折”,甚至加速提前实现目标。毫无疑问,通威在这背后的战略决心和长期执行文化,对这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