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起源与发展

一、篆书的起源

1,篆书形成于周代,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古文、金文、瘤文、石鼓的总称。其用笔品味不同于甲骨文,风格丰富简单,结构丰富多彩。小篆是指秦始皇命李斯等人实行“写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的一种简化形式。

2.小篆的笔法圆润、均衡、飘逸、平和,有章可循。是认识和理解文字本义的门户。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开始变粗,突破了笔画粗细、顿挫、延宕、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的是有方折之意的笔,印出来的篆书就更多了。

二、篆书的发展

1.篆书形成于周代。秦始皇统一后,合称“小篆”,又称“秦篆”。所谓的篆书,其实就是一种规范的公文常用字体。据有关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没有专门的名称,但小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由秦文逐渐演变而来的。

2.因为是隶书,小篆只适用于隆重的场合,比如记录功勋、刻石、诏令、兵虎象征等。标准篆书的风格是笔画圆润,排列整齐,线条均匀绵长,呈现出庄重优美的风格。与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字形细长,紧拉向下拉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觉。

3.线条是对称的。无论点画多长,笔画粗细均匀。这种速度和力度均匀的笔触,给人一种纯净质朴的美感。此外,字体结构趋于简单固定,小篆书法的篇章布局可以形成纵横线条的序列。

4.分为圆笔和,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为代表的秦皇诏书(秦皇诏书),是秦篆的俗体,汉魏是秦篆的强弩之末,所以除了铭文、印文、实物之外,很难有独立的篆书。

5.唐代篆书因李的出现而复兴,但的雄浑精神已荡然无存。宋代对金石学的研究和元代书法的复古风格,使篆书使用权略有上升。有很多人因篆书而出名,但他们缺乏超越它的力量。明代承元之风趋平,清代篆书百花齐放,进入推唐秦超的繁荣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