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兴宁赏灯和暖灯的来历吗?
欣赏灯笼有双重意义。一个是看花灯,一个是庆祝天鼎(“灯”与“鼎”谐音)。每个生男孩的家庭都在赏灯的时候举行宴会,邀请亲戚朋友来庆祝。每村每家都有灯会,由大副操办。65438+元宵节前0 ~ 2天,派人去“邀灯”(就是上街买灯笼)。灯笼为圆形竹框,上下八角形,外层贴贴花纸,用剪纸工艺装饰,造型华丽。买完灯笼,三个人用红竹竿抬回去,一路敲锣打鼓,鞭炮齐鸣。
元宵节的高潮是“提灯”仪式。买来的灯笼首先被放在公祖大厅的八仙桌上。元宵节的下午,蒂姆的父母在上集市的公祖厅挂灯笼(通常是下午4 ~ 6点)。挂新灯前先抢白花。抢到白花者,财运亨通。然后按照选定的吉祥时间把灯笼挂起来,这就叫“提灯笼”。点灯的时候放鞭炮,大家也是从祠堂到家里都在埋怨鞭炮。如果你住在新房子里,你必须安排人在路上迎接你,你必须让鞭炮一路不间断地回家。
晚上,元宵节组织鞭炮,烟花(一种纸装订工艺),孔明灯笼和舞龙舞狮直到深夜。
在加了男孩的家庭,亲戚朋友来访,送礼。一般都是送鞭炮和小孩穿的衣服。赏灯的习俗在“文革”期间曾一度被禁止,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又恢复了,只是没有以前那么高雅了。有些人打破传统,邀请灯笼来庆祝女孩的出生。一些人通过放映电影和拍照来庆祝。
一般认为:暖灯的意思是再次邀请灯下来。
原来,赏灯时,除了灯笼,还有写着厅号的祖传灯笼。这个祖传的灯笼每年都挂,灯笼每年都是新买的。
既然举灯时要举行仪式,那么放下灯放好也是一种仪式。一般等灯暖了,过年准备的菜都吃完了。以后,就是平常的一天。暖灯过后,该出门的客家人可以出门了。
当然我是根据工作需要出去的。我第一次出门是在大年初二的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