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的起源与中国绘画的发展
根据绘画的对象和内容,可分为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人物画)、山水画(风景画)、静物画、花鸟画等。按绘画工具和材料分,有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版画、雕塑、壁画等。按民族或国家文化传统,有中国画和日本画。在这众多的绘画中,中国画和油画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典型代表。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用短毛硬棕色笔和油画刮刀,在经过加工的亚麻布或其他不吸油的材料上作画的一种绘画。它是在西方发明和普及的,主要是在欧洲。因为油画是一种来自西方的绘画,素描、油画、水粉、水彩在中国传统上被称为“西画”。
油画是由古代壁画技法发展而来,将墙上的画转移到画架上的木板或画框所拉伸的画布上,称为“架上画”。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颜料仍是用胶水、矿粉、蛋清混合而成。后来发现用亚麻籽油调颜料效果更好,而且调好的颜料不容易干,画的时候还能有层次感,干了以后颜色很鲜艳,在阳光下也不容易褪色。所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很快就传遍了欧洲,油画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主要种类。油画的效果细腻丰富,能很好地表现被画对象的质感、量感、传神的光线、色调、氛围。油画的内容从静物到小风景,再到战役和庆典,最好画人物肖像。在没有发明相机的年代,写实性高的油画是人们“拍照”的主要手段。油画虽然自发明以来发展迅速,但只有短短的四百多年历史,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清代中期,油画技法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画同步发展。
从最早的画在丝绸上的作品来看,中国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唐代宣州泾县工匠用檀香木皮和稻草制成一种光滑、洁白、易裱、不易变形的宣纸以来,中国画的创作进入了一个自由的世界。中国画的诞生标志着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古称“丹青”,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中国画有中华民族的大气魄,能容百川,海纳百川。它可以同化各种国外的艺术流派而不被他们同化。融合了外来形式的新疆基库查壁画和敦煌壁画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的代表,显示了中国民族绘画的巨大能量。
中国画对周边国家影响很大。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绘画的附属,中国的画家去日本教授中国画技法。14-15世纪,中国画传到印度、波斯等国,对他们的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国家的艺术品都充满了鲜明的中国风和意趣。
与中国画相比,传统西洋画要求写实和具象绘画。它的发展依赖于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技术和材料材料。
国画则要求写意,而不是以写实为最高标准。形象不同于具体和抽象,既有具体又有抽象;借助写实,也是写意,所以要看哲学和文学的发展。
西方传统绘画力求真实地“再现”外部世界。它利用透视,利用视错觉,在二维画面中“真实地”再现三维场景。
而中国画则力求“表现”外部世界。受“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的是画家心灵和景物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