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的建筑时代

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建长城的国家。历史学家对齐长城的建筑年代有很多考证。张卫华先生查阅文献后指出,齐长城的建筑年代有四点:即齐长城存在于齐桓公时代;从编钟姓铭文推断,有战国初年,春秋中期。齐长城建于初年;齐长城建在齐宣王。张卫华先生考证后提出:“齐长城西南段,起于防御,后因其军事重要性而建为长城。它南部边界的长城是在齐威王建造的王先生指出:“齐长城西段始于春秋,成于鲁襄公十八年战国时,齐国又向东延伸了一段,等到恢复东都时,这一段就全部完成了,从而把一千多里的长城连接起来,作为齐国南疆的国防防线。蒋志敬先生指出:“中国古代修建长城……只能起源于春秋中期的齐。"罗勋章先生在分析了齐长城的由来和长城与长城的区别后指出:"西道坊或长城的修建时间下限仅为公元前555年,其上限为死后的公元前642年。.....齐长城大规模更新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431灭楚的上限。”根据《管子》“占齐国三分之一的长城之地,非生于谷中”,我们首先确认齐长城的建立日期应在春秋时期。洛阳城东约35里的太仓墓中出土了一套羌钟,共有13口羌钟,其中5口刻有“齐琦入长城,必先遇平阴”的铭文。平阴指古代的平阴城。《平阴县志·地志》云:“小里铺以南有一村,名曰东昌,西南李三有一村,名曰广利...古平阴城,即相传今东昌村为其地,遗址犹存。“据实地考察,齐长城的西起点是村东北500米处的岭子头,东经116° 34.5’,北纬36° 21.6’。

按照这个铭文,指的是鲁襄公十八年,也就是十七年(公元前555年)的齐晋之战,长城指的是齐国的长城,说明长城在齐国就已经修筑好了。我们也从《管子》分析:“长城之地,方圆五百里,为齐国三分之一,非谷而生”,齐国的地理范围也应该是春秋中期以前。

由于春秋后期莱、冀两国的消灭,齐国的疆域一直延伸到东海沿岸的悬崖峭壁。当时齐国的疆域不是500里,而是2000里。这份文件和出土文物上的铭文相互印证,证明长城在春秋中期以前的齐国就已经存在。齐国春秋时期修建的西长城,称为“防御或大防御”。战国时期向东延伸的东方长城的性质和用途有严格的区别吗?我们认为,春秋时期修建的西长城是土造的,工程浩大,号称天下第一大防御。它的目的虽然是为了阻水,但在堤坝的屏障设施上进行了加固和重建,主要功能一直用于战争中防御敌人,所以我们认为它应该是齐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齐长城的东西两段建于不同的时代,但它们的用途和功能是一样的。

从齐国的历史发展和当时的经济繁荣来分析,春秋时期在齐桓公修建齐长城是符合齐国的历史情况的。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出现了奴隶经济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管仲改革税制,采取“因地制宜递减赋税”的政策,使齐国较早出现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特别是管仲提倡鼓励商业,发展农业,使齐国的农业经济和沿海工商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齐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的局面。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以来,我国历史上一直存在诸侯争霸的局面。各国为了争夺诸侯势力,采取了筑城保家、与外族合并的政策,以此来扩张领土,增强国力,以此来夺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权地位。

此时的齐国是东方大国,春秋五霸之首。春秋初期,齐国为了争霸,不得不从南打北,但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巩固后方,增强国防能力,只在境内军事战略要地加固连接水障、堰设施,以御敌,即开始修筑长城。

齐长城是一项从东到西绵延数千英里的大型工程。一个王(公)靠人力绝不可能完成。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并在历代延续,最后于战国时期在齐宣王竣工,历时260多年。从齐长城的修筑规模和作用分析,春秋中期以前,齐长城只完成了西段的修筑,也就是当时的齐鲁、齐鲁交界处。《太平宇宙》记载:“齐宣王在此筑长城,西起周琦,东至大海,至今仍有遗址。”据《水经注》卷一《大仙山》篇:“郡北东一百五十里,上有穆棱关;关之南北为夷、屈之界,在此筑长城。”据此,我们认为齐长城东西两段的分界线在淄博博山。关于齐长城东段与西段的分界问题,王先生认为,根据《章丘县志》中关于长城是齐国为救楚而建的记载和对莱芜、章丘交界处的实地考察,东段长城是否从此处开始尚不确定。齐出博山、青石关往南是通往鲁国曲阜的要道,是齐鲁两国的交界处。综合以上记载和对博山地理位置的分析,齐长城东西两段的分界应在博山地区,今沂源以东为战国时期田齐继续修的长城东段。

战国时期,骑兵取代战车,步兵取代士兵,导致新的战争方式出现,战争规模和时空扩大。为适应战争需要,原长城于战国初年在齐威王向东延伸,最后在齐宣王完成,长城修至黄海沿岸。关于战国初年齐威王长城的修建,文献记载如下:

《史记·苏秦列传》只是引用了历年的说法:“梁二十年,闵修筑长城。”

《水经注》(卷二十六)说:“惠亮称王二十年,齐长芳以为是长城。”

《史记·赵》中说:“(成侯)七年,齐南侵长城”。

《鲁春秋·全训》云:“侯文可谓良臣,...东方胜于长城。”

而齐宣王埋葬和修建长城的历史也是如此: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骑其中一山,筑长城,东至大海,西至济州一千多里。”

《山东考古志》考楚境与齐长城:“关于齐境,青州以南在,济南以南在泰山,故筑长城,沿江,过泰山,千里至琅邪台入海。”

另一位研究齐梁的妻子也说:“...长城修建于之时,至庄公已逾百年,而齐国长城非秦所建。”

上述历史记录证明,齐威王和王玄都在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战国时期,齐国是一个强国,称霸东方,对世界影响很大。在的时候,正是齐的全盛时期,也是七雄之一。当时楚国已经先后灭了鲁国和鲁南诸国,覆盖了鲁东南地区,对齐国构成了直接威胁。因此,随着形势的发展,在西边加入了原有的长城,继续向东扩张,继续将其修至海边,作为楚国的防线。当时楚国也是强国,七雄之一,国家强大,灭了鲁,威胁了齐国,所以整个齐国长城在战国时期一直以守楚为主。

综上所述,齐长城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认为,齐长城西段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最迟于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完成,前后修建了一百多年(约公元前685-555年)。这一段长城也是由西向东逐渐修复的。长庆以西用石板砌成的长墙,最早修建,后逐渐修山至博山以西,春秋中期完成了长城西段的修建。战国早期,齐威王加入了博山长城,并继续向东修建。在齐宣王,长城建在海边,最后建了几座长城。东段长城修建了70多年(公元前356-284年)。

经过春秋战国近170年的艰苦努力,齐长城贯通东西,终于完成了齐南国防线长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