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钟鼓楼的作用是什么?

古时候钟鼓楼的作用就是报时。

北京鼓楼钟楼又称北京钟鼓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重楼湾临淄9号。它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时间中心。在600多年的报时历史中,钟鼓楼一直遵循先击鼓后敲钟的模式,由此产生了“暮鼓晨钟”。

黄昏时分,钟楼敲18,鼓楼敲18,三次敲108,算一个小时。鼓乐表演时,三名身着民族服装的鼓手会准时来到主鼓前,开始敲打鼓面。鼓声浑厚有力,鼓楼的鼓乐表演四季有不同的鼓点。

钟楼上的钟是由黄铜制成的。在古代,当钟楼敲钟时,钟声厚重而响亮,在方圆几十英里外都能听到。每天早晚在印石和曲石各鸣钟一次,称为“亮更”和“定更”。每次打108,俗称“18次紧,18次慢,6次补180”。城里的士兵、平民、文官、武官听到“天更亮了”、“修好了”都停下了脚步。

北京钟鼓楼的建筑格局

鼓楼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约7000平方米。是一座双檐三滴水的木亭。周围有低矮的砖墙,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鼓楼宽34米,深22.4米。整个鼓楼由平台和建筑组成。建筑的地基叫平台,平台高4米。站台南北两侧各有三个检票口,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检票口。站台为十字形票孔,为无梁砌体结构。台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

钟楼高47.9米,坐北朝南,整个建筑为砖石结构,占地约6000平方米。下部为砖石桥台,上部为建筑,高33米,黑色琉璃瓦,绿色修边,重檐歇山顶。这是寺庙式的修行。站台四边开券门,券门呈十字形。室内东侧有75级石阶,可达二楼。

百度百科-北京鼓楼和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