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战争历史歌曲视频

分类:社会/文化> & gt军事

分析:

从1939年到1945年,德、日、意三国与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进行了一场空前的战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战争(包括61个参战国),人口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这场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孕育和爆发,是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必然结果。它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过程。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在英法美的绥靖纵容下,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先是在亚非欧发动局部战争,最后挑起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德国、日本、意大利法西斯国家的兴起和扩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滋生了新的国际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根据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世界,调整相互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掠夺战败国,反对苏俄,损害中国,扼杀民族解放运动,战胜国之间相互欺骗的基础上的。非但没有缓和,反而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德国不愿意接受《凡尔赛条约》对其施加的制裁和限制,试图废除条约,重新武装,伺机回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阶段。而意大利则认为分赃太少,苦于没能得到英法俄承诺的领土。日本对中国的主导和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加剧了与中英美的矛盾。

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战争因素增加。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德国在美英垄断资本的支持下迅速恢复国力,重回帝国主义列强争霸的行列;日本经济虽然发展了,但对外贸易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为了扭转局面,它加紧向中国扩张。意大利国力有限,试图通过炫耀武力来确保其地中海霸权。1929 ~ 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帝国主义国家,导致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失业剧增。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展开关税战和贸易战,矛盾激化。在这场较量中,美英法占据优势,而德日意因经济实力较弱处于劣势,于是走上扩军备战、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之路。

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党在1922,10年6月上台后,为了建立一个横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半岛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1938+0年6月征服利比亚,1935年6月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纳粹党1933年10月上台后,制定扩张计划,企图先在中欧建立“大德国”,然后打败法国和苏联,夺取欧洲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打败英美,称霸世界。为突破凡尔赛体系,德国于5438年6月+同年10月退出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撕毁《凡尔赛条约》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3月,洛迦诺公约被废除,出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年5438年6月+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德国和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的策源地。1927年6月至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了先取“满洲”,后取中国,再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人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联。3月标志着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在8月的五相会议上制定了确保在东亚大陆地位并向东南亚扩张的战略目标,将中、苏、美、英列为假想敌国家。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的策源地。10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国际生产协议。次年165438+10月6日,意大利加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见《德意日同盟条约》)。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局部战争是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一步。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10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1933年6月入侵华北,1935年底控制河北、热河、察哈尔、绥远。中国人民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先后在东北各省、上海、长城、察哈尔、绥远等地奋起反抗。由于美、英、法等国的纵容,中国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法西斯主义,日本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并于13年2月占领了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以民族合作为基础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一致进行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当时中国* * * * *拥有202.9万武装力量,实行持久消耗战略,主张以空间换时间,静待国际形势变化,取得最后胜利;中国* * *有5.6万武装力量,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积极防御的持久战战略。中国军民在淞沪、太原、徐州、武汉战役和敌后游击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军,迫使其停止了战略进攻。1938 10,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到1939年9月,侵华日军总兵力已达32个师,16个独立混成旅,3个骑兵旅,其中海军100余万人,激励和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5 10,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遭到顽强抵抗。1936年3月,意大利军队发起新的攻势,5月5日攻占埃及首都亚的斯亚贝巴。9日,b·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及并入意大利。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抵抗意大利侵略者(见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为了控制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出兵参战。国际进步力量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英法等国宣布中立,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并于1939年2月,在西班牙战败下,相继承认佛朗哥叛乱政权。同年3月中华民国被推翻后,佛朗哥于4月加入国际生产协定。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7 11。10月,a .希特勒在德国军政首脑秘密会议上提出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强调首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建立“大德国”,为夺取欧洲霸权奠定基础。英法等国奉行绥靖政策,容忍德国改变欧洲秩序。3月1938,12,德国入侵奥地利,然后利用捷克苏台德区的“自治”制造了“五月危机”;9月26日,再次发出战争威胁,要求吞并更多的领土。在其压力下,英法决定牺牲捷克换取和平,并于29日签署了肢解捷克的《慕尼黑协定》。10年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次年3月15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慕尼黑协定鼓励了德国的侵略。

日本通过发动战争向苏联挑衅。日本为了加紧与德意的军事勾结,迎合英法等国的反苏倾向,迫使中国妥协投降,于1938年7月至8月在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于1939年5月至8月在现中蒙边境挑起诺门坎事件,都是灾难性的。

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理论和全面战争准备理论是法西斯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德国军事理论强调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改造,加强军事法西斯独裁;要求使用任何武器和手段消灭敌人的军队和平民;主张通过闪电战打赢战争,在主攻方向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实施高速度、高深度的密集突击。意大利除了模仿德国的闪电战理论,还特别强调建立空中优势,利用轰炸航空兵奇袭敌人的重点目标。日本沿袭德国的军事理论,强调建立总体战体系;先发制人的进攻行动;做好与多国作战的准备;争取速战速决,但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法西斯国家加快了军事经济和武装力量的发展。从1933到1939,德国的军费总额是900多亿马克。到1939年9月,拥有武装力量460万,坦克3100多辆,火炮26000门,作战飞机4000多架,主战舰艇100多艘。从1939,日本军费为64.68亿日元,占国家预算的73.4%,占国家收入的25.5%。到1939,拥有130万武装力量,2000多辆坦克,2400多架作战飞机,200多艘主要作战舰艇。1938年,意大利军费开支7.46亿美元,占国民收入的14.5%,占* *的1/3。到1939年夏,意大利拥有1753000人的武装力量,360多辆坦克和1门火炮。

慕尼黑二战爆发后,德国加快了侵略扩张的步伐,试图先建立对东欧和东南欧的统治,然后打败法国和苏联,将英国势力赶出欧洲大陆。3月21939日,德国向英法在东欧的盟友波兰提出最后通牒式的领土要求,被波兰拒绝。26日,波兰宣布当地动员。4月3日,希特勒发布了进攻波兰的“白色计划”。4月28日,德国宣布废除1934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的《英德海军协定》。5月22日,德意同盟条约在柏林签署。第二天,希特勒在德军首脑秘密会议上强调:一旦时机成熟就进攻波兰,如果英法干涉,战争将主要针对英法。同时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日本挑衅苏联。世界局势紧张,存在严重的战争危机。

欧洲列强围绕波兰危机展开了紧张而复杂的斗争。波兰向英法求援,4月6日与英国缔结临时互助条约,5月19日与法国签订军事协定。英法和德意关系骤然紧张。4月至8月,英法苏在莫斯科举行会谈,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与此同时,德国、英国和德国与苏联举行秘密谈判。希特勒试图利用德英密谈破坏英法苏谈判,同时向苏联施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国决定缓和与苏联的关系。考虑到英法苏谈判毫无进展,德国进攻波兰迫在眉睫,与日本在诺门坎的武装冲突不明,苏联也决定与德国改善关系,暂时置身战争之外,以争取时间加强战备。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谈判和斗争以德国赢得避免两线作战的有利局面,英法苏未能实现统一而告终。

由于英法妥协,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英法与苏联之间缺乏信任,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失去了最后的机会。一切准备就绪后,德国于9月1939进攻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终于爆发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二战从1,654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结束,历时6年。战争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轴心国战略进攻与盟军战略防御、双方战略相持与战略转折、盟军战略进攻与轴心国战败投降。

轴心国的战略进攻从1939年9月到1942年夏秋,德、意、日三国相继在不同的战场上发起全面的战略攻势。在遭到盟军和世界各地反法西斯力量的抵抗后,其进攻锐气逐渐减弱,最终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非洲战场的阿莱曼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达到战略进攻的尾声。

德国在西线进攻波兰,战火迅速蔓延到北欧、西欧、东南欧和非洲。

德国不战而屈人之兵进攻波兰和英法:1939年9月1日,德国以优势兵力对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迅速突破波兰防线。英法对德宣战后,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在西线没有对德军采取积极行动,只剩下波兰一个人。6月16日,德军完成了对波兰军队主力的包围。17,波兰* * *流亡。同一天,苏联军队越过边境,入侵波兰东部。25日,他们到达西布格河和桑河。华沙、毛德林等地的波兰军民与德军作战,直到耗尽弹药和粮食。28日,华沙沦陷。65438年10月6日,波兰军队停止了有组织的抵抗(见德波战争)。波兰战败后,西线突然陷入沉寂。法军在马奇诺防线上原地不动,英法联军在比利时边境上据守,德国忙于扩充兵力,调整部署。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情况,历史上称为“假战”或“怪战”。

英法军事理论和武装力量:英国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影响,强调夺取制海权,保卫海上交通线,封锁海上;实行欧洲均势和战时军事同盟政策,防止低洼国家落入敌手;主张建立以装甲部队为主力的强大军队,保卫海外领土,在欧洲履行同盟义务。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开始重整军备。但由于* * *推行的绥靖政策和最高军事当局实行的消极防御战略,武装力量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陆军数量不足,装甲兵刚刚组建。战前,英国拥有654.38+0.27 . 3万地方武装(陆军90万,海军654.38+0.8万,空军654.38+0.93万),作战飞机565.438+0.000多架,主要作战舰艇370多艘(包括航母7艘)。法国推崇阵地战,试图依靠设防阵地进行持久防御,在盟军到来后转向反攻。所以在法德法边界修建了马奇诺防线,在法国比利时边界修建了防御带。这种被动防御战略直接影响其武装力量的发展。战前,法国拥有267.4万武装力量(陆军243.8万,海军12.6万,空军1100),坦克365438辆,火炮14000门,作战飞机3300多架,主战舰艇200艘。

德国入侵北欧:为了打破英法海军的封锁,在挪威建立威胁英国的海空军基地,德国决心先于英法联军夺取丹麦和挪威。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丹麦,迫使丹麦投降;同时入侵挪威,遭到顽强抵抗。14,英法联军在挪威登陆,但为时已晚,被迫退守北部纳尔维克地区。5月,德军打击西欧后,英法联军于6月初撤出挪威,挪威国王和* * *流亡英国。10,挪威全境沦陷(见挪威战役)。

德国闪电战西欧,意大利参战,法国战败:德国在北欧得手后,于5月10闪电战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出动空军攻击四国机场,用空降兵夺取荷兰、比利时战略要地。其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比利时防线,促使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同一天,W.L.S .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形成联合* * *。14日,德军快速兵团在通过阿登后,在色丹、阿布维尔、加莱发起突袭,同时在马奇诺防线前牵制部分部队。英法联军因判断和指挥失误,未能阻止德军进攻。15年6月,荷兰军队投降。23日,德国坦克抵达距离敦刻尔克20公里的运河区。28日,比利时投降。6月4日,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撤回英国。5日,德军进攻法国腹地,突破魏岗防线后,从东南和西南迂回至巴黎,到达马奇诺防线后方。10年6月,意大利向英法宣战,进入法国南部边境。14年,德军占领巴黎。17年,法国贝当宣布停战,并于22日、24日与德国、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见法国战况)。德国占领了北部和西部的工业区,相当于法国当地面积的3/5,而意大利军队占领了法国南部的一小块地区。在非占领区设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

德国空袭英国:法国战败后,德国借机和平试探英国,施加军事压力,遭到了英国的回击。1940 7月16日,希特勒下令准备英国本土登陆作战(代号“海狮”计划)。为夺取跨海作战的制空权,德国于次年7月至5月对英国发动空袭,英国军民英勇奋战,损失惨重,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见不列颠之战)。

大西洋争夺战:战争爆发后,德国决定动用海军主力,采用我们的攻击战术,进行无限制的潜艇战,摧毁英国的生命线——大西洋海上交通线。到1941年65438+2月,德意两国海军共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舰船1100余艘,760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将无限制潜艇战的范围扩大到从北美到巴西的海域。盟国投入大量反潜力量,加强海上和空中反潜,建立联合护航体系。德国缩小潜艇活动范围,在盟军护航力量薄弱的大西洋中部采取大艇出击的“狼群战术”,在1942击沉盟军舰船770万吨。1943年3月,盟军召开大西洋护航会议,建立了以护航航母为主力的反潜部队,并采用了新的反潜战术。5月,盟军护航舰队击沉33艘德国潜艇,大西洋战争出现转机。

东非北非之战:为了夺取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1940年7月初,意大利驻东非部队从埃塞俄比亚向东非英军发起进攻,企图控制红海南部港口。到8月底,意大利军队占领了苏丹、肯尼亚部分地区和英属索马里,由于补给困难和游击队抵抗,被迫停止进攻。英军抓住机会调动兵力,于1941中期对意军发起反攻。5月20日,意军残部投降。1940 9月13日,意大利驻北非部队从利比亚东部向驻埃及英军发起攻击,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英军寡不敌众,迅速向东撤退。意军追击,于6月16日抵达西迪别兰伊,但随后因补给困难而停止。65438年2月9日,英军发起反击,2月6日1941,北非大部分意军全军覆没。德国派遣隆美尔去帮助北非的意大利军队。3月31日,德意军队发起新的进攻,4月中旬再次占领昔兰尼加,将英军包围在图布鲁格,随后因无法得到补充而停止进攻。118年10月18日,英军为解救图卜鲁格守军,向德意军队发起进攻。65438年2月7日,英军加入图卜鲁格守军,6月中旬收复昔兰尼加地区1942。65438+10月21日,德意军队再次转向进攻,2月7日转移到艾因加扎莱和比尔哈基姆停下。5月26日,德意军队恢复进攻,6月30日向阿莱曼推进。8月4日,丘吉尔前往开罗改组英国中东司令部。蒙哥马利(B.L. Montgomery)接任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德军对阿莱曼的进攻(见北非战争)。

德意入侵巴尔干:德国决心入侵巴尔干,是为了获得未来对苏战争的南方战略基地,争夺地中海、北非和中东。1940 10 10月7日,德国以派遣军事特派团的名义,派兵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战略要地和油田。28日,意大利军队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遭到顽强抵抗,被迫撤退。墨索里尼为了挽回面子,下令意大利军队于10月和次年3月两次进攻,均被击退(见意大利入侵希腊)。1941 3月2日,德军入侵保加利亚,25日,迫使南斯拉夫签订了加入轴心国的议定书。27日,南非发生军事政变。新* * *拒绝加入轴心国,而是与苏联签署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4月6日,德意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13,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17,邦联军队投降。16,希腊军队主力被围困,20日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