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有哪些成功的课堂导入方式?

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教材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地备课,有效地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导入新课有几种常见的方法。

首先,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是传统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引导方法。

它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虽然这种引导方式往往缺乏趣味性,但历史课是一门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通过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从而使理解更加全面。

比如研究夏商周历史的时候,用暴君的残暴统治来引导人会更好。

夏杰的昏庸,商周的残暴,周厉王的专制,导致一代王朝的灭亡,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新王朝的建立。

这种衔接、前后照应、自然过渡,让学生很容易将之前的知识转移到即将学习的课堂上。

二、悬念引入法。

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索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述火烧赵家楼、痛打张宗祥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讨论欲望,然后提出以下问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瓜分为战败国?”通过这类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新课的内容。

再比如教《秦统一》,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他为什么自称皇帝?秦朝为什么要建长城?”。

这些问题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引入新课程。

因此,教师在导入设计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点,让学生体会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期刊文章的分类查询在期刊图书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历史知识。

第三,视听导入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平面叙事往往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些环境因素来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新课前,适当播放与讲课内容相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某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绪,也能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热”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电视剧《宋氏姐妹》中的一个情节来引入一个新的教训。

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孙中山将一幅画展示给宋耀如等人看,他们感慨万千,义愤填膺。

然后老师问:“这是什么图?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是课本上的“时局图”,然后给人讲解这个图,进行新课学习。

视听教学情境的引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向上动力,而且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始终处于集中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谈话导入法。

通过谈话引入新课有两种方式。

先讲熟悉的电影、小说,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再引入新课。

比如鸦片进口和禁烟运动的教学,可以从电影《林则徐》的描述开始。

现在有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在历史课上可以充分利用,增强教学效果。

二是总结谈话方法。

结合教材重点,将本章主要内容简要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一些熟悉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如前所述,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唐朝:“唐朝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朝代。每当提起它,我们就会想起很多感人的故事:善于调教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皇后武则天、大诗人李白、杜甫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驻唐使节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它的古老文明影响了中国和东方几千年,日本还保留着唐朝的一些风俗习惯,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这种介绍把学生带到了唐朝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中,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和后面的课打下了基础。

谈心法的好处是相对自由,启发性强,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