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明园1500字高中历史作文。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65438年10月6日,数千盟军士兵冲入圆明园,守园官兵寡不敌众。

盟军士兵掠夺了花园中的珍宝和家具,并于6月18日放火焚烧花园,以掩盖他们的行动。

大火烧了整整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死于大火。从那以后,圆明园只破了一部分。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后来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计划重修圆明园,但因财力不足而作罢。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军再次出逃。混乱中,圆明园被附近的部队和居民洗劫一空。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圆明园的一些遗迹被搬到了北大等单位,但更多的是被拆除和盗窃。

圆明园是一段历史最生动、最真实的记录和诠释。

可以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没有任何图片或视频能比圆明园的一小片断壁残垣更真实地触动人心。

其中,有真实而丰富的中华民族历史基因。

被破坏的文化就像一个刚刚愈合的伤口,表面平静下埋藏着组织撕裂和剧烈的疼痛。这种痛苦是写在历史上的阴影,给今天的生活增添了压迫,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心理回旋的余地: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勇气去承受比自己更多的灾难?

历史的天空经历了风风雨雨,圆明园经历了两次灾难。

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这场熊熊大火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耻辱和痛苦,圆明园曾经的辉煌随着大火化成为永远的灰烬。

作为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遗址一直完整保存到1900。

1873之前,为了迎接慈禧四十大寿,圆明园进行了局部整修。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圆明园再次被毁。

辛亥革命后,清朝放弃管理,圆明园成为无主之园,遭受第二次大规模劫掠。

两次灾难过后,神话中的蒙蒙雾霭风光不复存在,留给后人的只有废墟。这处遗址成为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的历史见证,同时也像一记警钟,时刻警示国人不要忘记这段耻辱。

因为圆明园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代表了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耻辱,可以提醒人们,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圆明园是一个强大帝国近一个世纪的全部人力物力建成的,浪费了人和钱。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了。曾经辉煌的圆明园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的辉煌是中国历史上的骄傲,它的焚烧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圆明园现在不好了吗?

留住耻辱的记忆圆明园需要悲伤的话题由来:据北京日报信使报6月65438+10月19日报道,18是圆明园逝世144周年纪念日,20多位各界专家齐聚园区,为商业遗址公园的建设出谋划策。

有专家提出,圆明园有必要重修一些景观,申报世界遗产。

辩君:反对:重建圆明园景观有害悲伤。纪念馆专家提出“选取一些景点,按原样重建,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古代建筑的优雅”,这本身是好的,但今天重建的景观实际上展现的是今天建筑艺术的优雅,而不是以前的圆明园。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建筑艺术是“不可复制的”。

换句话说,即使今天的技艺再精湛,即使能完全复制甚至超越当年的“神韵”,其价值也无法与过去相比。

因为古建筑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古”,在于它的原始状态。

甚至可以说,过去留下的瓦片会比今天重建所呈现的“巍峨挺拔”更有意义,所以摧毁过去留下的残迹,用更完美的重建取而代之,其实也是一种破坏。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重建圆明园的部分景观,实际上不是在保护而是在破坏圆明园遗址不可复制的价值。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如果重建,势必投入巨大,因此可能不可避免地要卖票甚至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来收回投资。

但在这样一个记载着国耻和伤痛的地方,如果加入过多的商业活动,无疑会破坏人们悼念往事时的肃穆气氛和宁静心境,所以会是一种不协调的噪音。

目前,一些城市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门票已经取消,目的是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造适宜的环境,为人们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便利。

如果圆明园因为景观的重建而掺杂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无疑会损害圆明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圆明园遗址,因为它的废墟而特别值得纪念。

因为圆明园被火烧后的断壁残垣更能激活人们对那段惨痛历史的记忆,更能深入思考近代中国如此落后挨打的原因,进而思考民族复兴的路径。

痛苦的事情总是让人记忆深刻,促进人奋进。

相反,唱歌跳舞会让人麻痹,忘乎所以的时候还是要想着危险。

这就是悲伤纪念的意义。

如果重建圆明园的景观,无疑会损害重建前悼念的效果,可以说会导致巨大的精神损失。

& gt& gt& gt全文阅读焦虑:圆明园不能再被第三次“摧毁”了。专家们一致主张“重建”圆明园,却鲜有杂音,使得“研讨会”无论怎么看都成了“重建简报”。

这真的很奇怪。

因为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从来没有仲裁过。

因此,我首先想到的是:叶、李雪芹、、梁从杰等人去了哪里?我想到他们是因为他们一直反对重建圆明园,包括他们中的一部分人。

不仅是他们,还有更多人。

1999年全国“两会”期间,出现了“主要派”和“保留派”的交锋。

这一点在当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可见一斑。

当时包括上述人士在内的49位政协委员联名上书,表示坚决反对“再造圆明园景观”的提案。

正是在这次“交锋”中,梁从杰承认:“我几次反对重建圆明园!”当年的“公案”也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反对今天重建圆明园的理由,哪怕是局部重建。

叶方婷当时指出: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对国耻的永恒纪念,修复它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不再是百年前宫殿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侵略者烧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违背了国家现行的文物保护法;第四,修复圆明园最多只能增加一个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不伦不类。

历史的天空风雨飘摇,圆明园也经历了两次劫难。

1860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作为清代皇家园林,其遗址完整保存至1900。

清朝弃管后,圆明园成为无主园,遭遇第二次大规模劫掠。

为此,梁从杰曾非常激动地说:“我们不能再破坏圆明园了!”是的,圆明园是无法重建或人为重建(哪怕是部分重建)并再次“破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