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的历史选择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类别含义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形态更替的总趋势和规律性。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总趋势:社会形态更替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飞跃,虽然历史上有些社会群体可能会倒退。比如英法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多次迭代;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联系,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规律相适应;第二,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基于占主导地位的新的生产关系,人们建造新的上层建筑,社会从旧的社会形态发展到新的社会形态。

2.人的历史选择性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1)革命的选择:统治阶级在保守和改革之间选择;被统治阶级在忍耐和革命之间做出选择。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动力。如果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被统治阶级的要求,他们暂时不会选择革命。社会形态的变化是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如果被统治阶级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选择革命,从而创造出新的社会形态。

②革命道路的选择:道路的选择对革命阶级至关重要。思路决定出路,道路决定未来。在《血雨腥风》中,中国革命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③人民的选择:人民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根本的、决定性的选择。中国人民在社会形态变革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的正确领导和优良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辩证关系

1,差异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对应客观规律性;相关理论是历史决定论。

②人的历史选择性对应主观能动性;相关理论是选题理论。

2.接触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决定了人的历史选择性。

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都发挥出来之前,它是永远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只有在旧社会的胚胎中其物质条件成熟以后,才会出现。所以,人类总是只提出自己能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能发现,只有在解决任务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正在产生的时候,任务本身才会产生。”

②人的历史选择性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性,归根到底要通过人民的选择和实践来表现。

总之,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