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省份制度

元代在全国广泛设置行省,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义是宫禁,引申为中央机要和行政机构的名称。所以省本来是指一个临时的中央机构,意思是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它起源于魏晋北朝、隋、初唐、金代“台湾省”的短暂出现,到了金代后期又重新出现,“台湾省”的简称被频繁使用。元初各省性质与金朝相似,仍是中央机构,编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各省很快转变为固定的、永久的地方行政区域,“掌管国家的共同事务,统一郡县,轻视市镇,以省为表里,...所有的钱、粮、兵、粮、运、军务都搞定了”。明朝废除宰相,中央政府没有官方的政府叫“省”。虽然地方省的名称也已废除,但取而代之成立的外务省和交通部,在海关中仍俗称为省,甚至是“省”。所以“省”的含义从宫禁、中央变为地方行政组织,影响到了今天,而元朝的省政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从制度层面来看,元朝拥有广阔的省辖区和中央集权,地方军政财权统一,与之前宋朝划分地方权力的制度有明显区别。元朝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能够统治史无前例的辽阔疆域近百年,行省制度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ps:

行省制度起源于魏晋时期的平台,当时是中央政府处理军事事务的临时机构。金朝曾在边境上的尚书省设台。蒙古人进入中原后,仿效金朝制度,设立尚书省,管辖鲁夫一大片地区的州县,演变为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元世祖中期,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更名为中书省。自此,地方政治体制进入省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