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德路的历史文化

文德路书画街

到了清代,文德路已经成为一条书画街。有许多商店出售文房四宝、书籍和古董字画,还有几十家知名书店、古董店和文具店。读书人喜欢来这里购买笔墨纸砚等文具,搜罗各种珍本,热闹非凡。

据文献记载,文德路书画街兴起的原因之一是18世纪广州出现了“外销画”。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开始,被当今画坛称为“外销画”的艺术品开始出现在广州街头,位于广州珠江北岸的文德路出现了一家又一家的店铺。

20世纪上半叶,形势剧变,神州大地风雷四起。虽然历经战火洗礼的文德路依然洋溢着自古以来的深厚文化气息,但这条路的不断破坏与重建,也见证了这条书画长廊的数次巨变,编织出让人或悲或喜的场景。

据周介绍,17年新中国成立时,文德路还是一条充满文化气息的街道。当时广东省文联大楼就在文德路,音乐、戏剧、美术协会都在这里设办事处。广州文物商店(现广州文物总部)成立于1960,是中国较早的文物商店之一,销售宋、元、明、清时期的著名字画、玉器、陶瓷,以月牙堂、博古斋等店铺为零售网点。

出生在文德路1953的秦武三说,小时候这里很安静。当时有一家书画装裱社,在广州很有名。在那家店里,他经常遇到在中山大学任教的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和尚承祚。

80年代后,文德路上的字画生意开始复兴,卖的装饰工艺品多了起来。如今,文德路已成为广州的一个文化市场,经营古董、字画、陶瓷、绘画等。主要经营字画、文物、装饰工艺品的企业有200多家。这些街边小店以小面积为主,但很多画和手工艺品每天都是新鲜出炉的,有些店还通过现场绘画和制作来吸引顾客。同时,大量外地或本地生产的绘画、工艺品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尤其是装饰画市场,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客商进货。

文德路字画文化街

主要经营字画、文物和装饰工艺品,结合南越国家宫遗址的开发,开发一条具有浓郁南越历史文化氛围的文化街。

信息:

文德路是广州的书画艺术品专业市场,有“广州画廊”之称。街上到处都是装饰精美的字画和手工艺品。如果喜欢时尚前卫的风格,可以选择一些临摹西方著名艺术家的油画或者抽象画。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情有独钟,有许多中国山水画或嵌玉艺术画。此外,还有大量风格各异的手工艺品,如非洲木雕、艺术干花等。

文德路是广州著名的文化街,但商业布局分散,文化含量低。为此,东山区政府将提升文化街的管理水平,重点发展石古玩、字画、古书、文房四宝等文化商品,积极引进国内外文化产品和老字号品牌。目前,广州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成熟的古玩艺术品鉴定交易场所。该区将大力支持文物单位和投资者在文化街设立文物鉴定、展示、交易等文化经营项目,市民可随时咨询鉴定,也可进行古玩、艺术品交易。

文德路:百年风华韵味。

文德路曾是广州的文化教育中心。芦溪是著名的矾山旧址,古树参天,杂草丛生。南汉皇帝曾经在山上建了一座宫殿,后来宋军占领了这座城市,并把它烧成了一片废墟。宋绍圣三年(1096),在废墟上建起了广州付雪,又名广府龚雪,规模非常大,从一号宫殿到十三中都有。很多广州人管它叫夫子庙,因为龚雪有个大成殿,里面供奉着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的牌位。在龚雪的东西两侧有一条小街,西边叫付雪西街,东边叫付雪东街。付雪西街仍然存在,只有四米宽。可以想象,付雪东大街几乎是一样的。

在1918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中,付雪东街被扩建成一条宽15米的主干道。因为在文明门以东的德里有一条规定,道路扩建时借用了文德里的名字,命名为文德路。

从清朝到民国,文德路一直是书香之地。装字画、卖古玩、书、文房四宝的店铺鳞次栉比。学者们经常来搜寻各种珍本书籍。康有为在三个地方经营万亩草堂,一个是长兴巷,一个是边巍街匡家庙,一个是光复学校宫阳高寺。民国时期,广发法学院、法国研究会、中德学会、律师协会、大同中学、北大校友会等均设在龚雪。汉池的诗、书、礼、乐、书,真的是一片风雅的森林。

省立中山图书馆南馆原位于文德南路聚贤广场,清水潘浩旁。是南苑诗社的旧址,闻名天下。元末明初,孙旭、王佐、黄哲、李德、赵洁五位诗人在这里组成了南园诗社。被誉为“岭南诗人”的孙旭,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他的一生却极其不幸。先是被拖进监狱,后被释放后诬陷,被戍守边境。最后他被朝廷处死,因为他为蓝宝石将军画了一幅画。临刑时,他仰天长叹:“击鼓三急,西山日头上。”死人是没有客栈的。今晚谁会留下来?“我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眼睛被最后一个十字模糊了。

五先生死后,南苑成了总镇花园。后来的欧大仁、梁幼玉、李民标、吴丹、李士行五位诗人,因推崇五子遗风,又与诗社重聚,被称为“后五先生”。人们在南社遗址上建了一座抗风亭,供奉南园前后的五先生。

据《粤台雅录》记载,南园“池中静美,水后美。”如今,房子里住着和尚,那些安静地学习和研究的人经常离开博物馆。“张之洞主政广东时,买下了贝豪的瓷都寺和一些民居,在抗风轩东南西北各建了六个前后校书店,以《十峰轩》为总汇。后来扩建为广雅书屋的图书馆大楼,以学者闻名。一批学术名人在此校对、刻制“广雅系列”。藏品之丰富,在岭南首屈一指。1912图书馆大楼改造成省中山图书馆。

1929年,市政府在文德路再建一座由广东建筑师柯设计的市政“孙中山纪念图书馆”,并在翰墨池原址奠基,1933年竣工。这就是今天的中山图书馆中山文学馆。从外面看,这是一座中国的宫殿式建筑,但里面有一些欧洲宫殿建筑的影子。虽然已经褪色,但依然端庄典雅。

清水城已被填为内街,中土南阁也被夷为平地。在那之前和之后,五先生是一个唱挽歌和诗歌的地方,现在它是一个临时停车场。文德路除了广州文物总部(月牙塘、博古斋)和中山文学馆还保留着一丝往日的雅致,大部分店铺卖的都是廉价的装饰画。每次去文学馆,我都看着那两棵倚天蔽日的百年老树,静静地站在尘嚣中,仿佛有一个满满的故事,却又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