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中的表象是什么?
微观粒子系统的状态(量子态)和力学量的具体表示称为表象。
首先,量子
量子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他假设黑体辐射中的辐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能量基本单位的整数倍。后来的研究表明,不仅能量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分离性质,角动量、自旋、电荷等其他物理量也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量子化现象。
这与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量子化主要表现在微观物理世界。描述微观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论是量子力学。
量子的概念,一个物理量如果有最小的单位并且不能连续分割,就说是量子化的,最小的单位叫做量子。基本概念是所有有形的属性都可能是“量子化的”。“量子化”是指其物理量的值将是一些特定值,而不是任意值。
比如在原子(静止)中,电子的能量是可以量子化的,可以决定原子的稳定性和一般问题。
二、量子的发展历史
1,量子的发现
1900年,普朗克在热辐射研究中第一次看到量子。今年2月65438+2月65438+4月,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会议上公布了他的伟大发现——能量量子化假说。
根据这一假设,在光波发射和吸收过程中,发射体和吸收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能量值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元素的整数倍,称为“能量量子”。普朗克的能量量子概念首次揭示了微观自然过程的不连续本质或量子本质。
2、量子的发展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进一步发展了量子概念。爱因斯坦认为,能量量子的概念不仅在光波被发射和吸收时才有意义,光波本身就是由离散的、不可分的能量量子组成的。利用这一假设,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等实验现象。
光量子的概念首次揭示了光的量子特性或波粒二象性,即光不仅具有涨落,还具有粒子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