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诸葛亮:蜀国人民在统治下陷入困境。

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诸葛亮,堪称中国古代最令人敬仰、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演义》也把他描绘成一个能巧妙算计,预知未来的睿智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兢兢业业、兢兢业业的生活和性格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侍郎形象,成为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英雄。诸葛亮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符合这个形象吗?如果有相当大的差距,人们为什么要刻意塑造这个完美的偶像?这个偶像在中国传统的政法文化中象征着或者意味着什么?.....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它们可以隐藏很多传统政治文化的秘密。

应该承认,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智慧和成就的历史人物,这一点在《隆中对》中27岁就已经看出来了。此后,在协助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他也有过高明的谋略或过人的胆识。但从三国历史的大局来看,蜀汉是战败国,很多战略失误和战术失败也与诸葛亮有关。比如关羽在荆州的大意,不仅仅是关羽的责任,更是诸葛亮几乎不作为的结果。

刘备死后,诸葛亮管理蜀国也有很多问题,比如人才的储备,国力的提升,都是捉襟见肘,自以为是。尤其是缺乏集体智慧,他们往往我行我素,对魏延将军抱有成见,使得成为一个无可奈何的阿斗,甚至蜀国很快灭亡。但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形象工程的描绘和推崇的人太多了,甚至把它塑造得近乎完美,从神化到妖魔化,编造借东风、空城计等传奇故事,让历史越来越离谱。

在中国文化中塑造如此高大的官员形象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诸葛亮登上神坛,首先归功于他对主人的忠诚,在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的时候还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永安宫托付孤儿时明确表示:“你只有曹丕十倍的才华,定能安天下,终能成大事。继承人可以增补的,增补;如果是无能的,可以自己拿。”这种圣旨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它使诸葛亮能够名正言顺地夺取刘禅的王位并取而代之。同时,刘备死后,诸葛亮集军事、政治、财政、文化大权于一身,长达九年,却始终没有保留这种“邪念”,依然忠心耿耿。与同时代的曹丕和司马燕在掌握军政大权后最终篡位相比,似乎是天壤之别。

虽然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等人都没有篡位,但是逼宫、杀人、宫廷政变等一系列行为也让诸葛亮忠厚一生的性格更具魅力。再加上他既是君子又是清官的身份,他的官奴人格完全符合最高统治者和制度文化的需要,是保持统治稳定的支撑点,是缓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润滑剂。

总之,这样的官员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难得的,难能可贵的。在忠诚标准上,诸葛亮的家族和后代也是无懈可击的。他的儿子诸葛瞻虽然没有大将之才,却未能利用有利地形抵御魏军进攻,导致魏军邓艾首级。但他继承了父亲“忠义”的衣钵,拒绝了“琅琊王”等邓艾高官的诱惑,将其斩首以示决心,为蜀国而死于绵竹,壮烈牺牲,不辱家父荣誉。他的孙子诸葛尚也死于魏军,更增加了他祖父的忠诚。就像是一个忠臣和子孙后代。当然,未来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应该非常钦佩他们。诸葛亮成为统治阶级和传统文化标榜和推崇的一面旗帜。

但仔细研究诸葛亮统治下的蜀国,却暴露出很多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国家机器庞大,人民负担沉重。蜀国,人口90多万,官员4万多人,军队15万多人。平均27个人养一个官,担近5个兵。人民群众不仅拥护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青壮年主要在前线部队,而且大部分是妇孺老幼。庞大的国家机器成了悬在人民头上的利剑。二是严管百姓,重刑统治。根据郭冲在《姬叔》中引用的五件事,诸葛亮认为刘璋统治蜀国时,刑法过轻,导致蜀人忘记了君臣之道。因此,他想“用武力学法,再学法;限于爵,爵嘉方知尊荣;荣与恩合,上下有节。”其目的是维护君臣之道,维护统治的稳定。倒影?《诸葛亮第五传》说:“刑政无怨者,虽严,当以心谏叶明。”。虽然既有道德又有犯罪,人民毫无怨言,但这掩盖不了法律严厉、严厉的事实。总之,在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一切为前线服务,一切为战争服务,人民的痛苦和生命基本上被忽视。有关记载没有提到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也没有提到蜀国人口锐减的事实。

诸葛亮的计谋,被人们讲了一辈子,被认为足智多谋,大话西游。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其方案的意图和目的是什么?因为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世界往往会流下更多悲壮的眼泪,国家往往会有更多的焦土。除了利用人民的血肉来整合军阀的势力范围,他锦囊妙计的价值何在?为什么人们整天崇拜用策略算计别人,互相残杀,争权夺地,烧死淹死...就连他自己也说:“虽为国立功,必丧性命!”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担心?问题在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几千万具尸体,血流成河,对环境和文化的破坏。这些诸葛亮心里都有点清楚,但后人似乎没什么感觉。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时代的结果,没必要批评个人。问题是,为什么后人如此崇拜这些杀伐阴谋?最令人费解的是,饱受其苦甚至被当作炮灰的普通人,却在自觉自愿地赞美和崇拜这些以谋略取胜的战神。这是一个民族的病态还是文化的堕落?

本文《中国历史的教训》由杨士群撰写,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