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人类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动态反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规定着整个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其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核心地位、主导和引领作用。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与社会基本制度及其要求相适应,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定社会制度运行和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基本精神支撑。不把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团结的导向,社会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着眼新形势,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从人类文明进步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总结出来的精华,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缩影。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它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是主题,是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发展前景的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 * * *理想的精髓和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判断行为得失、进行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所需的价值取向,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本文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灵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基础,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是历史、人民和时代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团结、鼓舞、激励着人们,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前进的指路明灯。当前,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变,迫切要求形成广泛的社会知识和各方面力量的凝聚力。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就是要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不可动摇,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号召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主要来源于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对抗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和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命线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遵循,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明确了努力方向,有利于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并战胜了世界罕见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冷静应对一系列事关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2008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这些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也丰富了其内涵。事实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植根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植根于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激励中华儿女奋进的无穷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这一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把握和自觉认同,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近年来,一些人标榜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为“普世价值”,企图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价值观也应该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在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所以价值观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切主体、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超越时空,永不改变的价值观,其实是不存在的。当然,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时,难免会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形成一些共同的需求,追求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尤其是在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卫生防疫、预防犯罪、体育竞技等有很多共同利益的领域,更容易实现价值。但是,这些价值追求或价值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利益冲突较多的领域,价值观的同质性较少,尤其是在核心价值体系上,更有本质的不同。既要看到价值领域存在* * *雷同,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看到不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差异,绝不简单照搬西方核心价值观。
自由、民主和人权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但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产生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自由、民主、人权的形式和途径是不同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我们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发展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在宣传民主的时候,必须严格区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民主。无非就是多党选举,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的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与党的领导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一个统一”和“四项制度”构成了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凝聚6543.8+0.3亿人民意志和力量的制度安排,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必须看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各国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和一种价值观念。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积极吸收和借鉴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更好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