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简单介绍一下清代文学。
文学报刊的发展
晚清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出现,是报刊的副产品,是由政治危机加深的一系列社会反应演变而来的。1894-189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屈辱终于唤醒了知识精英,促使他们行动起来。然而,他们对改革的要求直到1898年不成功的变法运动才达到顶峰。自上而下的改革幻灭后,有志于改革的文学士抛弃了无能的国家,成为中国社会激进的代言人。他们的努力集中于动员“公众舆论”向中央政府施压。他们发现条约港口的报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出现了非官方报纸,主要由西方传教士资助。然而,他们的迅速增加是决心改革的知识分子倡导的结果。梁启超的《强记》和《时事》分别发表于1895和1896,作为康有为维新派的机关报。1898变法失败后,梁逃往日本,又创办了《清议报》(1898-)和《新民丛报》(1901-)两家报纸,继续其新闻事业,并很快成为权威报纸。严复效仿梁启超帮助创办《国民报》(1897-),迪初晴创办《泰晤士报》(1904-)。革命者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报纸,并加入了新闻界的行列,特别是张的《苏报》(1897-)和《民族日报》(1903-)。到1906,据统计,仅上海就有66家报纸出版,这期间出版的报纸总数达到239家。
为了促进他们的事业,这些报纸通常会发表尖锐的新闻,但也包括娱乐性的诗歌和文章,这些后来被发表在专门的“副刊”上。由于对这种副刊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家独立杂志得到了扩展。文学报刊就这样诞生了。这些刊物的编辑是一群记者-作家,他们对西方文学和外语略知一二,对中国传统文学有较扎实的基础;这些刊物的内容都是各种假翻译,诗歌,散文,连载小说。他们声称要提高人们的社会和政治意识,但他们也是为了公众娱乐。到这一时期末期,已有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1902-)、李主编的《绣像小说》(1903-)、吴沃瑶、周桂生主编的《小说月报》(1906-)。
至少在1917年“文学革命”前20年,都市文学报刊这种“通俗文学”的半现代形式,已经为新文学的作家和艺术家创造了市场和读者。这些杂志的编辑和作家都在赶着写,以满足预定的时限,大量写作来赚钱。他们的辛勤工作创造了一种新的职业:他们作品的商业成功证明了文学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有潜在利润的职业。但是,直到五四运动的继承者们,这一新的职业才被赋予崇高的社会威望。
晚清文学报刊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小说”在杂志的命名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上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小说”这个词仍然像传统一样,包括除了高雅的散文和诗歌以外的各种文学形式。按照晚清作家的理解,“小说”包括各种通俗叙事文学——古典故事、小说、弹词,甚至戏剧。但在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形式中,连载小说无疑是晚清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这尤其归功于梁启超等文学精英的开拓性努力,他们为这种传统的“退化”的文学体裁注入了新思想的活力和政治意义。
“新小说”理论
三个重要宣言表达了小说与社会的重要关系——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在《天津国民报》第一期上,严复和夏曾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附馆署的由来》。在这篇文章中,他们阐述了这部小说过去在群众中的影响,以强调它现在潜在的教育作用。但严复以传统文人典型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警示中国传统小说也充满了毒素。“学问浅薄之人,若如此无知,必被其部毒所淹没,其利难言。”所以,必须用在西方和日本创造奇迹的新小说对中国人民进行再教育。
梁启超在1898年写的《译印政治小说序》一文中基本持相同观点。他认同严复的小说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但他甚至鄙视传统作品。梁启超指责中国的小说大多模仿《水浒传》或《红楼梦》,被学者谴责为“教淫盗”。当务之急是进行一场“小说革命”,把大众的兴趣引向受日本小说启发的“政治小说”(这篇序言是梁启超为翻译柴四郎的《在美历险记》而写的),梁启超自然对外国小说的由来和声誉作了有力的描述:
欧洲各国在改革之初,其儒学大师、学人、仁人志士,常常把自己的经历和心中的政治论调写进小说。所以,辍学的儿子,在闲暇的时候,就用手说话,而士兵,而非利士人,而农民,而工匠,和人力车夫,而妇女,儿童和儿童,不能用手说话。往往每一本书出版,全国讨论都是变化之一。政治小说为美、英、德、法、奥、意、日等国政界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常被引用的晚清政治小说观点,可见梁启超在《新小说》1902发表的著名论文《论小说与集团治理的关系》。他引用外国的例子,认为创新小说是创新一个国家人民的关键。创作一部新小说可以对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宗教、习惯、风俗、知识和艺术,甚至人的性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除了列举小说对社会的广泛影响,梁启超在本文中还重点论述了小说的四种基本影响力量,即“吸”、“泡”、“刺”、“举”读者的作用。他特别强调了“提”的意义,即把读者提高到小说大师的层次,向他学习。但是,这些值得中国学习的英雄,不应该从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而应该从西方的历史中去寻找: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民族美德的完人是华盛顿、拿破仑、马志尼、加里波等许多现代爱国者、革命家、政治家。梁启超曾为这些人物写过传记。
严格来说,严复和梁启超都不能算作家。在他们看来,文学,尤其是小说,应该为其他目的服务:唤醒中国人民。梁启超开始写几部小说,但他一部也没有完成。他们关于文学功能的观点不能视为文学批评,而只能视为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文献。
尽管严复和梁启超都深受中国“大传统”的影响,但他们都反对这一传统在近代衰落:八股文是盛行于清代中后期的程式化、无意义的散文写作方法,充满了冠冕堂皇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但细看之下,不过是浅薄的陈词滥调。由于僵化的“高雅”文化形式,迫切需要让“低级”的通俗体裁有新的生命力。但严复在普及这一领域的贡献不如梁启超。严复仍然用优雅而博学的中国古典散文翻译了斯潘塞、贺克利和J.S .穆勒的作品。他虽然崇尚小说,却不愿意向“人民欣赏”做任何让步。相反,梁启超可以从民间和外国学到更多的词汇。他的文章是为广大读者写的。因此,梁启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派精英与市民阶层之间的桥梁作用。没有梁启超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开拓性成就,严复的翻译和维新变法思想不可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
梁启超大力提倡新小说,这也代表了他政治立场的重大转变。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几乎完全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社会;他试图设计一个新的社会集体(集团)的蓝图,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的中华民族。梁启超著名的“新民”观虽然与精英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本质上是群众性的,目的是改造整个中华民族。根据这种新的指导思想,梁启超不顾明治维新经验的知识,主张小说的力量,是自然的、必然的。梁启超与后来的胡适不同。他对语言本身不感兴趣,在乎的是对读者的影响。他的小说的四个特点与作者无关,也与文学本身的特点无关,只与读者有关。
梁启超虽然在使小说成为重要媒介方面做出了贡献,但对晚清小说的文学性却关系不大。在这方面,功劳归于那些教育程度较低但文化程度较高的报纸工作者——条约港口的作家。
新小说的实践
晚清文坛上的小说,很容易分为两大类:社会小说(或者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谴责小说”)和爱情小说(也就是爱情小说),其重心是人情。
按照胡适的看法,晚清大多数社会小说都是模仿一部开山之作——18世纪的小说《儒林外史》。由于梁启超和严复倡导的“新小说”的社会政治方向的巨大影响,创作者自然会把《儒林外史》视为社会小说的光辉先例。然而,19年末的中国社会,却比吴著名小说中所描述的18世纪的社会,充满了更多的危机。因此,晚清小说除了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相似外,还散发出更加急迫尖锐的基调和更加黑暗的灾难情绪。这种紧迫感往往以沉重的漫画方式表现出来:吴的温和讽刺走了极端。在吴沃瑶的小说《二十年见证的奇遇》中,轻松的幽默和对可怕荒诞事物的揭露交织在一起,使效果变得感伤而不仅仅是可笑。李的《官场现形》更是病态。人们可以察觉到,李几乎是故意夸大生活的阴暗面(也许是作者患了肺结核的一种无意识表现)。《官场现形记》中充斥的戏谑和扭曲的东西,似乎在表明作者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极其厌恶。小说里都是反派——都是贪婪、不道德的野心家,满脑子升官发财的想法,热衷于行贿受贿。即使是改革计划和有志于改革的官员也逃不过作者的严厉讽刺,这一点从他的另一部小说《文明简史》中就可以看出来。普鲁舍克教授的“悲观”人生观本质上反映了一种个人的愤懑:在这样一个充满愚昧和绝望的国家,很难看到任何希望。
为了生动地表达这种近乎绝望的情绪,李和吴经常采用吸引人的绰号。《二十年目睹的奇异现状》的作者自称“九死一生”,说他“只遇到三样东西:第一是蛇、昆虫、老鼠和蚂蚁;第二是豺、虎、豹;第三是妖娆的影子。”著名小说《邪恶的海之花》的作者曾朴使用“东亚病夫”的笔名。另外两位作家的笔名分别是“天下最悲者”和“汉代厌世者”。也许是晚清最优秀的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铁云)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带有悲凉隐喻的笔名老残,在一场失败的棋局中做了最后的挣扎。《痛史》、《恨海》、《劫灰》、《苦社》等小说赋予晚清以前所未有的悲愤之情。他们积累的焦虑之深,是安静的学者无法比拟的。
尽管晚清社会小说得益于学者们的大量研究,但我们不应忽视其独特的特点:外来的话语和思想往往与当地的场景和人物相结合。卢梭的《论公民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法的意义》在《官场现形》中都有提及。《邪恶的海之花》中甚至还有外国人——约翰·弗莱尔、托马斯维德、一名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和一名德国将军(瓦德西)。而且,部分情节发生在欧洲。在晚清的许多小说中,也谈到“西化”,描写洋气的涌入。尽管大多数作者热衷于吸收外国思想,但他们显然无意学习西方文学技巧,尽管翻译的西方作品越来越多。他们对西方文学的模仿仅限于某些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柯南道尔笔下的夏洛克·福尔摩斯成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人物,这激发了一系列模仿他的中国侦探英雄。侦探小说的盛行既是社会小说大众化的延伸,也是西方影响的结果。
政治幻想是晚清小说的又一特色。这可能是受到梁启超未完成的小说《新中国的未来》的启发。这部小说的故事开始于一个中国乌托邦成立50年后。另一部畅销小说《白痴的故事》,作者是一名旅游学生,以一个梦结尾。在梦里,上海没有外国人和外国警察,楼房上没有外国招牌和外债。中国人建了很多铁路和学校。陈天华的小说《狮吼》发生在一个叫初山的岛上。明朝遗民把这个岛建成了政治天堂。岛上有一个“民权村”,有礼堂、医院、邮局、公园、图书馆和体育馆。还有三家工厂,一家船运公司和许多现代化的学校,所有这些都井井有条,惠及岛上约3000个家庭。显然,这些小说源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幻想传统。然而,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现代化的内容进一步表明了社会加速改革的希望。这些新中国的乌托邦给作者提供了一个热情的政治梦——他们对中国命运的想象中的满足——也为当时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浪漫的逃避之地。
虽然各种关于中国命运的乌托邦都指出了改革的紧迫性,但改革本身却成了没有精神内容和政治意义的老生常谈。正如李、吴沃尧、等人笔下所描述的,维新思潮已沦为一群“洋务专家”鹦鹉学舌的老生常谈。这些洋务派是各地“自强”努力的产物。他们不过是一群在上海、广州、天津等通商口岸的买办“西化”中游手好闲的聪明纨绔子弟。晚清小说展现了一幅这样的人物在中外世界游荡的画面,他们与贪婪的商人、追求社会地位的暴发户、移居城市寻欢作乐的农村地主后代混杂在一起。阅读这些讽刺作品——黑暗画面中较光明的一面——读者会感受到作者自嘲、矛盾的心理。作为现实社会的可悲的批评家,记者和作家可以意识到他们靠他们讽刺的人生活;其实他们本身也可以算是“西化”和“改革”的间接产物。是他们讨厌的时髦的改革潮流让他们的作品流行起来。所以他们虽然过着寄生的生活,但是很少有人赞成彻底的革命,因为革命会摧毁他们虽然反对但是已经习惯的世界。
虽然晚清小说的主题是社会讽刺,但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也交织着作者自觉的主观个人感情。社会和情感因素往往相互结合,达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以捍卫作者目标的严肃性。被视为《恨海》作者的吴沃瑶,在《新小说》发表的一篇题为《社会与言情小说的关系》的文章中宣称:
我曾经说过,人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要知道俗人怎么说,只有儿女私情才知道。我说我生来就有爱,是说我生在心里,将来长大了,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这个爱字...是对君主的忠,对父母的孝,对子女的恩,对朋友的义。可见忠孝节是从情话中诞生的。至于对孩子的爱,只能称之为妄想。更何况不需要感情用事,也不应该感情用事,他却用感情。只能称之为魔法...许多爱情小说不是关于爱情,而是关于魔法...
在陈毅的这一崇高表述中,吴沃瑶希望赋予主观感受以广泛的社会伦理基础。这与译者林纾想从伦理角度捍卫感情如出一辙。然而,这一宣言的儒家框架并没有决定晚清言情小说的真实内容。其实大部分都是描写男女迷恋、执念式的多愁善感。正如林纾逐渐意识到的那样,个人的感受,如果真实地表达出来,可能会成为一个人主导的人生观,不管它是否反映了公认的伦理规范。尤其是当通俗言情小说的作者发现描写感情,尤其是以“迷恋”或“魔幻”的形式描写感情,会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时,这种伦理的严肃性就更加被淡化了。因此,这类言情小说一直被我国文学史家视为晚清低级小说。虽然他们的榜样明显是《红楼梦》大家,但大部分更像19世纪的“才子佳人”小说,比如《六才子》、《花月痕》。其实最受欢迎的书是那些以情欲为兴趣中心的书,其中才子们痴迷的美人无一例外都是妓女,他们甚至被称为“青楼向导”。胡适挑出其中两部《海上花梦》和《九尾龟》予以特别谴责,说它们缺乏理性的洞察力和文学价值。因此,“言情小说”中的起飞之作似乎只是亵渎了感情——据文学史家阿英说,他们很快就为“鸳鸯蝴蝶派”打开了大门。
受访者:wnc 7188-主保护者15级5-16 06:31。
晚清文学,1895—1911年。
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追溯到清末,尤其是1895年到1911年。这一时期,一些“现代”特征越来越明显。我们首先研究这个阶段。
文学报刊的发展
晚清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出现,是报刊的副产品,是由政治危机加深的一系列社会反应演变而来的。1894-189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屈辱终于唤醒了知识精英,促使他们行动起来。然而,他们对改革的要求直到1898年不成功的变法运动才达到顶峰。自上而下的改革幻灭后,有志于改革的文学士抛弃了无能的国家,成为中国社会激进的代言人。他们的努力集中于动员“公众舆论”向中央政府施压。他们发现条约港口的报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出现了非官方报纸,主要由西方传教士资助。然而,他们的迅速增加是决心改革的知识分子倡导的结果。梁启超的《强记》和《时事》分别发表于1895和1896,作为康有为维新派的机关报。1898变法失败后,梁逃往日本,又创办了《清议报》(1898-)和《新民丛报》(1901-)两家报纸,继续其新闻事业,并很快成为权威报纸。严复效仿梁启超帮助创办《国民报》(1897-),迪初晴创办《泰晤士报》(1904-)。革命者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报纸,并加入了新闻界的行列,特别是张的《苏报》(1897-)和《民族日报》(1903-)。到1906,据统计,仅上海就有66家报纸出版,这期间出版的报纸总数达到239家。
为了促进他们的事业,这些报纸通常会发表尖锐的新闻,但也包括娱乐性的诗歌和文章,这些后来被发表在专门的“副刊”上。由于对这种副刊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家独立杂志得到了扩展。文学报刊就这样诞生了。这些刊物的编辑是一群记者-作家,他们对西方文学和外语略知一二,对中国传统文学有较扎实的基础;这些刊物的内容都是各种假翻译,诗歌,散文,连载小说。他们声称要提高人们的社会和政治意识,但他们也是为了公众娱乐。到这一时期末期,已有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1902-)、李主编的《绣像小说》(1903-)、吴沃瑶、周桂生主编的《小说月报》(1906-)。
至少在1917年“文学革命”前20年,都市文学报刊这种“通俗文学”的半现代形式,已经为新文学的作家和艺术家创造了市场和读者。这些杂志的编辑和作家都在赶着写,以满足预定的时限,大量写作来赚钱。他们的辛勤工作创造了一种新的职业:他们作品的商业成功证明了文学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有潜在利润的职业。但是,直到五四运动的继承者们,这一新的职业才被赋予崇高的社会威望。
晚清文学报刊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小说”在杂志的命名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上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小说”这个词仍然像传统一样,包括除了高雅的散文和诗歌以外的各种文学形式。按照晚清作家的理解,“小说”包括各种通俗叙事文学——古典故事、小说、弹词,甚至戏剧。但在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形式中,连载小说无疑是晚清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这尤其归功于梁启超等文学精英的开拓性努力,他们为这种传统的“退化”的文学体裁注入了新思想的活力和政治意义。
“新小说”理论
三个重要宣言表达了小说与社会的重要关系——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在《天津国民报》第一期上,严复和夏曾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附馆署的由来》。在这篇文章中,他们阐述了这部小说过去在群众中的影响,以强调它现在潜在的教育作用。但严复以传统文人典型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警示中国传统小说也充满了毒素。“学问浅薄之人,若如此无知,必被其部毒所淹没,其利难言。”所以,必须用在西方和日本创造奇迹的新小说对中国人民进行再教育。
梁启超在1898年写的《译印政治小说序》一文中基本持相同观点。他认同严复的小说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但他甚至鄙视传统作品。梁启超指责中国的小说大多模仿《水浒传》或《红楼梦》,被学者谴责为“教淫盗”。当务之急是进行一场“小说革命”,把大众的兴趣引向受日本小说启发的“政治小说”(这篇序言是梁启超为翻译柴四郎的《在美历险记》而写的),梁启超自然对外国小说的由来和声誉作了有力的描述:
欧洲各国在改革之初,其儒学大师、学人、仁人志士,常常把自己的经历和心中的政治论调写进小说。所以,辍学的儿子,在闲暇的时候,就用手说话,而士兵,而非利士人,而农民,而工匠,和人力车夫,而妇女,儿童和儿童,不能用手说话。往往每一本书出版,全国讨论都是变化之一。政治小说为美、英、德、法、奥、意、日等国政界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常被引用的晚清政治小说观点,可见梁启超在《新小说》1902发表的著名论文《论小说与集团治理的关系》。他引用外国的例子,认为创新小说是创新一个国家人民的关键。创作一部新小说可以对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宗教、习惯、风俗、知识和艺术,甚至人的性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除了列举小说对社会的广泛影响,梁启超在本文中还重点论述了小说的四种基本影响力量,即“吸”、“泡”、“刺”、“举”读者的作用。他特别强调了“提”的意义,即把读者提高到小说大师的层次,向他学习。但是,这些值得中国学习的英雄,不应该从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而应该从西方的历史中去寻找: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民族美德的完人是华盛顿、拿破仑、马志尼、加里波等许多现代爱国者、革命家、政治家。梁启超曾为这些人物写过传记。
严格来说,严复和梁启超都不能算作家。在他们看来,文学,尤其是小说,应该为其他目的服务:唤醒中国人民。梁启超开始写几部小说,但他一部也没有完成。他们关于文学功能的观点不能视为文学批评,而只能视为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文献。
尽管严复和梁启超都深受中国“大传统”的影响,但他们都反对这一传统在近代衰落:八股文是盛行于清代中后期的程式化、无意义的散文写作方法,充满了冠冕堂皇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但细看之下,不过是浅薄的陈词滥调。由于僵化的“高雅”文化形式,迫切需要让“低级”的通俗体裁有新的生命力。但严复在普及这一领域的贡献不如梁启超。严复仍然用优雅而博学的中国古典散文翻译了斯潘塞、贺克利和J.S .穆勒的作品。他虽然崇尚小说,却不愿意向“人民欣赏”做任何让步。相反,梁启超可以从民间和外国学到更多的词汇。他的文章是为广大读者写的。因此,梁启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派精英与市民阶层之间的桥梁作用。没有梁启超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开拓性成就,严复的翻译和维新变法思想不可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
梁启超大力提倡新小说,这也代表了他政治立场的重大转变。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几乎完全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社会;他试图设计一个新的社会集体(集团)的蓝图,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的中华民族。梁启超著名的“新民”观虽然与精英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本质上是群众性的,目的是改造整个中华民族。根据这种新的指导思想,梁启超不顾明治维新经验的知识,主张小说的力量,是自然的、必然的。梁启超与后来的胡适不同。他对语言本身不感兴趣,在乎的是对读者的影响。他的小说的四个特点与作者无关,也与文学本身的特点无关,只与读者有关。
梁启超虽然在使小说成为重要媒介方面做出了贡献,但对晚清小说的文学性却关系不大。在这方面,功劳归于那些教育程度较低但文化程度较高的报纸工作者——条约港口的作家。
新小说的实践
晚清文坛上的小说,很容易分为两大类:社会小说(或者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谴责小说”)和爱情小说(也就是爱情小说),其重心是人情。
按照胡适的看法,晚清大多数社会小说都是模仿一部开山之作——18世纪的小说《儒林外史》。由于梁启超和严复倡导的“新小说”的社会政治方向的巨大影响,创作者自然会把《儒林外史》视为社会小说的光辉先例。然而,19年末的中国社会,却比吴著名小说中所描述的18世纪的社会,充满了更多的危机。因此,晚清小说除了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相似外,还散发出更加急迫尖锐的基调和更加黑暗的灾难情绪。这种紧迫感往往以沉重的漫画方式表现出来:吴的温和讽刺走了极端。在吴沃瑶的小说《二十年见证的奇遇》中,轻松的幽默和对可怕荒诞事物的揭露交织在一起,使效果变得感伤而不仅仅是可笑。李的《官场现形》更是病态。人们可以察觉到,李几乎是故意夸大生活的阴暗面(也许是作者患了肺结核的一种无意识表现)。《官场现形记》中充斥的戏谑和扭曲的东西,似乎在表明作者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极其厌恶。小说里都是反派——都是贪婪、不道德的野心家,满脑子升官发财的想法,热衷于行贿受贿。即使是改革计划和有志于改革的官员也逃不过作者的严厉讽刺,这一点从他的另一部小说《文明简史》中就可以看出来。普鲁舍克教授提到的这些作家的“悲观”人生观,本质上反映了一种个人的愤懑:在这样一个充满愚昧和绝望的国度里,很难看到任何希望。
为了生动地表达这种近乎绝望的情绪,李和吴经常采用吸引人的绰号。《二十年目睹的奇异现状》的作者自称“九死一生”,说他“只遇到三样东西:第一是蛇、昆虫、老鼠和蚂蚁;第二是豺、虎、豹;第三是妖娆的影子。”著名小说《邪恶的海之花》的作者曾朴使用“东亚病夫”的笔名。另外两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