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哪个时代被称为“天府之国”

三国时期,

四川作为“丰饶”的由来;

四川长期以来被称为“天府之国”。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主要是因为历史上的“天府之国”主要指四川盆地,而不包括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区。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发达的地区,成为中央王朝主要的粮食供应基地和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被称为“天府”。四川盆地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古代称为“四封锁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从而避免了历史上多次战争的破坏,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她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许多有远见的战略家,如张亮和诸葛亮,都把四川作为他们国家的基础。唐朝中后期,关中战事爆发,唐玄宗和唐僖宗都逃往四川成都躲避战乱。在他们眼里,当时的成都是一个歌舞升平的地方,当时被称为“天府之国”。那么,“天府之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周》中。本来是官名,是一种专门保管国宝国宝的官员。后人以此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要、特产丰富的地方。历史上对四川最早的称呼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危,良田千里,天府之国因之,故必成帝王之事。”汉代的益州包括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渠在《华阳国志》中说:“蜀中良田千里,谓之‘陆海’。干旱导致水渗,雨水堵塞水门,所以记载:水旱随人,饥不知。无饥荒之时,天下谓之丰裕。”“天府之国”在历代学者的著述中逐渐成为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也进入了中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