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自然灾害

编辑这一段中国灾难。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课题组将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七大类。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1)暴雨:山洪、河水泛滥、城市积水;(2)雨涝:涝渍;(3)干旱:农林草地干旱,工业、城市、农村缺水;(4)干热风:干热风和焚风;(5)高温热浪:极热高温、人类疾病、灼伤、农作物催熟;(6)热带气旋:烈风、暴雨及洪水;(7)寒害:强降温、低温使农作物、牲畜、果树受害;(8)冻害:霜冻、农作物和牲畜冻害、水管和油管冻害;(9)冻雨:电线、树枝、道路结冰;(10)冰冻:江河湖海结冰,雨雪后路面结冰;(11)雪害:暴风雪、雪;(12)冰雹灾害:毁坏农作物和房屋;(13)风灾:倒树、倒房、倒车、倒船;(14)龙卷风:局部破坏性灾害;(15)雷电:雷电伤亡;(16)连阴雨(酸雨):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粮食霉变等。(17)浓雾:人类疾病和交通堵塞;(18)低空风切变:航空事故;(19)酸雨:农作物受到伤害。(20)沙尘暴: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空气污染、表土流失。

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种:(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2)海啸:有两种:远程海啸和本地海啸;(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分为台风浪和气旋浪;(4)海水;(5)赤潮;(6)海岸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7)厄尔尼诺的危害。(8)拉尼娜的危害。

洪水损害

(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凌汛;(5)溃坝洪水;(6)泥石流和水泥洪水。

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2)塌陷地震;(3)矿震;(4)水库地震等。

作物生物灾害

(1)作物病害:主要包括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多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以及大豆、花生、大麻等多种病害;(2)农作物害虫;主要有水稻害虫252种,水麦害虫100多种,玉米害虫52种,棉花害虫300多种,以及各种其他作物害虫;(3)作物草害:约8000种;(4)鼠害。

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2)森林害虫:5020种;(3)森林啮齿动物:160种。

森林火灾

高温引发的森林火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灾害有七种:

地质灾害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地震、火山、地热灾害等后果就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这种现象被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还包括衍生灾害。(1)泥石流。泥石流是在暴雨、冰雪融化的刺激下,在山谷中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地形陡峭便于集水、集水;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三类: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砂粒和不同粒径的石块组成;主要是粘性土,含少量粘粒、石子,粘度高,成稠泥状称为泥流;水岩流由水、沙粒和不同大小的石头组成。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区的危害;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地雷的伤害;(2)山体滑坡。滑坡上的石山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滑下的现象称为滑坡。俗称“走山”、“过山”、“滑土”。滑坡的条件:只有当边坡岩土体被各种结构面切割分离成连续状态时,才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速度、距离、积累的势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人类活动等。(3)崩溃。崩塌又称崩落、塌陷或崩塌,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在坡脚(或冲沟岩)滚动堆积的地质现象。根据崩塌体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体和落石两大类。塌陷的活动时间:塌陷一般发生在暴雨和长时间连续降雨期间或之后;在激烈的过程中;坡脚开挖期间或之后;水库蓄水初期和河流洪峰期;经过强烈的机械震动和大爆破。塌陷的区域性:西南地区是我国塌陷分布的主要区域。(4)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由于长期干旱引起的地壳变形现象,使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超采。(5)地震。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地震除了直接造成山体滑坡、地裂缝、房屋倒塌外,还会引发火灾、洪水、爆炸、山体滑坡、泥石流、有毒气体扩散、瘟疫等次生灾害。

洪水和其他灾害

(1)雨涝。渍涝是指大范围暴雨或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河流水位急剧上涨,洪水泛滥,导致农田、房屋、人畜和交通设施被淹没,以及积水难以排出的低洼地的渍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绝收。(2)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从水道或人工限制的地方流走,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3)冰洪灾害。凌汛灾害是由于冰对水流的阻力,导致河流水位明显上涨而引发灾害的现象。(4)地震灾害。地震洪水是指地震阻断河流或冲垮大坝诱发山体滑坡而引发的洪水灾害。

大风灾害

风力强到足以危及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大风的危害:有害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雨大风、龙卷风。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伤害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强风的危害中,台风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热带气旋灾害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海洋中的气旋性涡旋。强热带气旋伴随强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活动范围广,破坏力强,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冰雹灾害

冰雹是从强积雨云中落到地面的冰或冰球。根据冰雹大小和危害程度,克江宝分为轻雹、中雹、重雹三个等级。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冰雹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1)冰雹冰雹的概念是从强积雨云中落到地面的冰或冰球。(二)冰雹的危害根据冰雹的大小及其危害程度,将冰雹危害分为轻雹危害、中雹危害和重雹危害三个等级。冰雹对农作物危害很大,中国是世界上冰雹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三)中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征。冰雹易发区:青藏高原冰雹易发区,北方冰雹易发区,南方冰雹易发区。2.少雹区:我国少雹区主要分布在大平原、沙漠和大盆地。3.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我国冰雹集中的季节主要在春、夏、初秋。根据各地冰雹季节的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四种:春季冰雹、夏季冰雹、春末夏初冰雹、双峰冰雹。冰雹日变化主要有几种类型:午后冰雹型;夜雹型;中午冰雹型;多模态类型等。(4)冰雹的强度特征、冰雹的大小、冰雹的大小和重量、冰雹持续的时间和积累的厚度。(五)冰雹的预测和预防1。冰雹是一种难以预测的灾害性天气。气象台利用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天气图等大量实时气象信息对冰雹天气进行跟踪外推。人们也有很多预报经验,如“旱年多雹”、“春多陡风,夏多雹”、“宝塔形乌云,下面红云,前面冰雹”等。总结起来有六种预测方法:(1)感觉忽冷忽热;(2)辨别风向“无东风、无潮汐、无南风、无冰雹”;(3)看云色;(4)听雷声;(5)认识闪电;(6)查看对象。2.冰雹防御:(1)避雹;(2)防雹;(3)抗冰雹性;(4)防雹避雹一般人都能做,后三项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防雹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如何应对冰雹:(1)了解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后,应将人、动物和户外物品转移到安全地带。(2)冰雹来的时候尽量不要出门,不得不出门的时候注意保护头部和面部。(3)如果冰雹来时你在室外,应立即找地方躲起来,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4)如果正在驾驶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避让的地方,切不可冲上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5)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要特别注意防范和避让。

海洋灾害

(1)风暴潮。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和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相互作用,导致沿海强风和巨浪接连发生,从而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产生风暴潮最多的地区。风暴潮类型:台风型;黄渤海冷高压结合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风暴潮遍布沿海,但从北到南主要集中区域有: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到浙江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城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海岸和海南岛东北海岸。(2)灾害性海浪。在海上造成灾害的波浪称为灾害性波浪。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由强风形成。按照天气系统的类型,灾害性海浪有冷高压型(也叫寒潮型);台风类型;旋风型;冷高压结合气旋。(3)海冰。海冰是由有害的水冻结形成的,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海冰是极地海洋和一些高纬度地区的突出海洋灾害之一。海冰造成的灾难。推倒海上石油平台,损坏海上工程设施和航道设施,或撞船,造成重大海难;妨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实施其丧失航行能力。海冰堵塞港湾,导致港口无法正常运营或大大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和引航的成本;休渔期过长,渔业设施和场所遭到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海冰灾害的主要特点是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海域,以及山东半岛的部分海湾,我国冬季容易结冰。(4)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剧烈地震引发的海洋灾害。海啸形成的条件:引发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海底必然有大规模的垂直运动;海底地震发生的海域必须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跨洋海啸,水深一般在1000米以上。海啸的危害:沿海地区海啸的形式是海水突然上涨,突然形成向岸边行进的“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间侵入沿海土地,吞没良田、城镇、村庄,然后海水突然退去,或先涨后退,有时反复出现,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5)红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突然增多,在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内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变异,部分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生存;一些赤潮生物死后排泄或分解粘液,使海洋动物过滤食物并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或者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入,导致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在食用后毒害脊椎动物和人类;下面几节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破坏面积较大的自然灾害,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措施。

其他灾难

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甚至威胁我们生命的灾害外,我们还应该不断提高意识,加强对雷电、大雾、冰雹等其他灾害的防范能力。雷电(1)出现雷电现象的天气在气象学上称为雷暴。雷雨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闪电击中地面或某些物体,就会引起雷击。据研究,雷击电流强度通常可达数万安培,温度可达2万摄氏度。这么强的电流和高温的危害程度可想而知。(二)防雷击措施1。雷雨天气,人们应尽量待在室内,不要外出,关好门窗,防止雷电进入室内。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灶、取暖器等金属部件,不要赤脚站在泥土或混凝土中。最好坐在木椅上,脚下放不导电的物品。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防雷电通过水击中人体。4.场外有雷雨时,尽快找低洼或水沟,不要在孤立的树、塔、电线杆下避雨。5、一旦有人被雷击,应及时抢救,抢救方法与触电急救相同,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赶到医院。防雾是指低空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颗粒,使人的视觉模糊,当事人水平能距下降到1000米以下的雾。雾分等级,当能距小于1000m,大于500m时,称为轻雾。当可视距离小于500米时,称为雾;当可视距离小于200米时,称为浓雾。雾灾防护措施:1。尽量不要出门。当你必须外出时,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2.雾天尽量少活动,雾天不要运动。3、行人过马路时应小心,应看清来往车辆。4、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不要抢乘汽车(船),渡船停靠时,不要拥挤在渡口。自然灾害和流行性自然灾害破坏了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传染病易于传播的条件。因此,控制传染病成为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平衡的建立,灾害条件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这场灾难的“后遗症”使得灾难条件下的传染病控制不同于其他救灾工作。当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基本消除后,消除其“后效”将成为工作的重点,而这种工作实际上将成为灾害条件下传染病控制的主要工作。

编辑此段落的灾难影响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传染病控制也有不同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害可以分为突发性灾害,包括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台风等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的自然灾害;渐进性的灾害,包括现在已经很少见的虫灾造成的干旱和饥荒。因为后一种灾害并没有对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产生突然的影响,传染病的防控可以更加无组织的进行。

对传染病流行机制的影响

(1)饮用水供应系统被毁。大部分自然灾害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会使灾后首当其冲,往往在灾后初期造成大规模肠道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当洪水发生时,原本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破坏或堵塞,人们被迫使用地表水作为最主要的饮用水源。这些水域经常受到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和受损建筑物中的污物的污染,特别是在低洼的涝区,灾民长期被洪水围困,甚至造成了水传播疾病的爆发。孟加拉国洪灾期间,大量人员因此死亡。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也会涉及到供水系统,会中断居民的正常供水,对城市居民造成严重影响,剩余的水源也容易因管道的破坏而受到污染。海啸和风暴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灾害期间,许多饮用水源枯竭,导致饮用水源集中。在一些容易发生灾害的缺水地区,居民往往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才能获得饮用水。一旦这些水源被污染,就会引起疾病的爆发。比如四川巴塘,曾经因为干旱发生过非常严重的细菌性痢疾疫情。在一些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区,洪水和干旱也会改变地下水位,从而影响饮用水的含盐量和PH值。当水中的PH值和含盐量增加时,有利于霍乱弧菌的繁殖,所以在一些霍乱流行地区,由于水旱灾害,霍乱经常复发,而且可以延续很长时间。(2)粮食短缺尽管向灾区运送粮食已成为救灾的第一任务,但在发生涉及广大地区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时,仍难以完全避免当地的粮食。再加上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的条件下储存食物,极易导致食物霉变腐败,造成食物中毒和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洪水往往伴随着阴雨天气,这时食物很容易发霉。最近,在中国南方几个省份的大范围洪水期间,发生了多起霉菌中毒事件。当灾害在炎热的天气季节发生时,食物容易腐败变质。由于腌制食品易于保存,在大规模灾害中副食供应中断时,腌制食品往往成为居民唯一的副食,这也为嗜盐菌中毒提供了条件。食物短缺还会导致人的体质普遍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容易发生和流行。(3)燃料短缺在大规模自然灾害中,燃料短缺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被洪水围困的灾民中。燃料短缺首先迫使灾民和生水吃冷食,导致肠道污染的发生和蔓延。当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燃料供应时,燃料短缺可能导致居民个人卫生水平下降。特别是在冬季,人们仍然生活在拥挤的状态中,这可能导致体表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从而导致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斑疹和伤寒)死灰复燃。(4)水污染洪水往往造成水体污染,导致一些水传播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但是洪水对水污染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大规模的洪涝灾害中,特别是在旅行中,由于洪水的稀释,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没有明显上升的迹象。然而,当洪水开始下降时,涝区留下了许多小水体。如果这些小水体被污染,很容易导致此类疾病的爆发和流行。(5)生活条件的破坏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都会对生活条件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被迫睡在户外,然后可能会长期住在简单的窝棚里,导致人口集中,居住拥挤。唐山地震时,在唐山、天津等大城市,简易窝棚绵延数十里,最长的住了一年多。即使搬回原居住地后,由于大量房屋被毁,部分居住拥堵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睡在户外会让人容易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攻击。在这个阶段,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可能会增加,如疟疾、日本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人口的拥挤状态有利于一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的流行,如肝炎和红眼病。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冬天,呼吸道传染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流感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6)人口迁移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唐山地震时,伤员被直接运送到中国西南腹地的成都和重庆。在城市重建时期,以亲友形式疏散的人口几乎遍布中国各地。如今,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外出从事劳动活动几乎已经成为灾区居民最主要的生产自救活动形式。人口的大规模迁移首先为一些地方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并导致一些疾病成为疫情,如中世纪的黑死病。中国云南历史上最近的一次鼠疫疫情始于人口流动。人口流动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灾区人口流出时,可能将灾区地方病传播到受灾地区。更重要的是,当灾区开始重建,人口陆续返乡,地方病传染病会被带回灾区。如果灾区具备了流行性疾病的条件,就可能造成新的流行区。人口流动的第二大问题是干扰了一部分主要依靠免疫力控制疾病的人群的免疫状态,造成了当地的非免疫人群,从而为这些疾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广泛开展了计划免疫,控制脊髓灰质炎和麻疹取得了很大成效;伤寒、肺结核、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开始下降。由于灾害的干扰,计划免疫工作难以正常开展,部分儿童因人流错过疫苗接种,可能增加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儿童和年轻人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疾病,以及人口自然免疫状态中的疾病在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灾区人口外流,还是灾区重建过程中人员返乡,都会使部分非免疫人群接触到低水平的自然流行人群,从而造成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

很多传染病不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且除了人之外还有其他生物宿主。一些疾病必须通过生物媒介传播。灾害条件破坏了人类、宿主动物、生物媒介和疾病病原体之间旧的生态平衡,并将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所以灾害对这些疾病的影响会更持久。(1)苍蝇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其滋生和繁殖主要是由人类不卫生的生活环境决定的。重大的自然灾害总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卫生条件造成极大的破坏,苍蝇的滋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地震后,房子倒塌了。废墟下埋着死去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还有大量的东西和其他有机物质。在温度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迅速腐烂,为苍蝇容易繁殖提供了条件。因此,像唐山地震这样大的地震破坏,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数量惊人的成蝇,对灾区居民构成严重威胁。洪水退去后,淹死的动物尸体和各种有机垃圾会在旧村遗址中大量沉寂,如果不及时清除,还会滋生大量苍蝇。即使在干旱的情况下,由于缺水,也会出现一些不卫生的情况,有利于苍蝇的滋生。因此,在灾后重建的初期,消灭苍蝇将成为传染病控制的一项重要任务。(2)传播疾病的吸血节肢动物中,蚊子最为重要,与灾害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中国常见的灾害条件下,疟疾和日本脑炎是对灾区居民最严重的威胁。蚊子的繁殖需要小而静止的水体。因此,在大洪水中,泄洪时蚊虫密度的增加往往不明显。但水退去后,涝区低洼处往往会出现大量小涝区,杂草丛生,成为蚊子的最佳滋生地。这个时候,如果有传染源,这方面的发病率会迅速增加。干旱会使一些河流断流,湖泊干涸,这些河流湖泊中留下的小水坑也会成为蚊子的良好滋生地。在地震、风灾等对建筑物造成大量破坏的灾害中,蓄水建筑物和管道可能同时遭到破坏。自来水的溢出,尤其是生活污水滞留在地面,也会成为蚊子大量繁殖的环境。灾难不仅会增加蚊子的密度,还会增加蚊子攻击人类的几率。被洪水围困、因房屋被毁被迫露宿户外的居民往往缺乏抵御蚊虫入侵的有效手段,这也是蚊媒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3)在灾害条件下,其他吸血节肢动物主要表现为吸血节肢动物攻击人类的几率增加,蚊子有时会机械性传播一些罕见的传染病如炭疽。人在杂草多、腐殖质丰富的地方睡觉,容易受到恙螨、革螨的侵害。在有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地区,这种对人类的威胁大大增加。森林地区的灾害,如森林火灾,会增加蜱叮咬的机会,并可能导致森林脑炎、莱姆病和斑点热等一系列疾病。(4)寄生虫在我国,现有血吸虫病的分布多在一些易发洪水的地区,而钉螺的分布受洪水影响较大。在平时,钉螺的分布随着水流的冲刷和浅滩的形成而不断变化。在洪水条件下,有可能将蜗牛带离它们原来的繁殖地,在一个新的合适的环境中定居下来。因此,洪水往往使血吸虫病的分布区域显著扩大。(5)家畜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宿主,如猪、狗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宿主,猪、马是日本脑炎的宿主,牛是血吸虫病的宿主。洪水灾害发生时,大量灾民和牲畜往往被洪水困在其狭小的区域内。自然回归大海,对房屋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也会导致人与牲畜的关系异常密切。这种环境会让人畜共有的传染病容易传播。(6)家栖和野生啮齿动物家栖和野生啮齿动物是最重要的疾病宿主,其分布和密度明显受自然灾害影响。与疾病有关的啮齿动物大多生活在地下洞穴中,游泳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当大规模洪水发生时,啮齿动物的数量会减少。但有些啮齿动物可能会利用漂浮物逃跑,集中在受害者居住的较高地方,从而在某些区域形成异常高的密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与啮齿动物的密切接触,有可能造成疾病的流行。由于啮齿动物的繁殖能力极强,通常会在被洪水破坏的村庄和农田中留下丰富的可供啮齿动物使用的食物。因此,洪水退去后,啮齿动物的密度可能会迅速上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非常高的种群密度,从而促进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类。干旱可能会使一些湖泊和沼泽干涸,把它们变成杂草丛生的低地。这种区域为野生啮齿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使得它们的数量急剧增加。据报道,这种情况导致流行性出血热在人群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