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馆的文物
1971发现于安徽省潜山县,地质时代为古新世晚期。该标本是古生物学家叶向奎教授于1979年建立的安徽龟(新属)和潜山安徽龟(新种)的正常标本,为研究龟类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历史分布,以及潜山盆地的古地理和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蚕玉摆件
年份:春秋时期
尺寸:长6.3cm,宽2.2cm。
1955年5月,寿县西门蔡侯墓出土郭裁玉器。弯曲如玉
黄,两面花纹相同,全身7条,6条为斜条纹,1条为人字形条纹,表现蚕的动态。头部穿孔为蚕的眼睛。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养蚕,并在各种器皿上雕刻蚕的形状,但很少有人把蚕作为装饰品。【宜子孙】钟形金饰
年份:东汉
尺寸:长2.3cm,宽1.71cm,厚0.55cm,重1.8g。
1955年,合肥西郊五桂墩砖石墓出土的梯形钮中央穿了一个小洞,中间竖着“夷后裔”三个大字,是汉代常用的吉尔吉斯语。边缘用珠子装饰,“子孙”二字外侧用对称花瓣装饰。类似于中国草叶镜的叶片图案,由极细的金丝和金珠制成。做成花,与花茎的花瓣连成一个整体,与盘相连。金饰琳琅满目,显示了汉代的工艺水平之高。张承造雕刻犀牛云纹漆盒
年份:元
尺寸:高6厘米,直径14.5厘米
这个盒子的底边刻着“张承造”四个字。据记载,张承和杨卯都是元代著名的漆雕艺术家。“去犀牛”是指在漆胎上涂两种或三种颜色的交替漆层,每种颜色都涂有一定的厚度。由于漆层不同,雕刻处暴露出不同的颜色层。抛光后就是成品了。这个盒子的漆层大概有100厚,很深,靠近底部,斜面露出红黑线。刀法圆润有力。这盒颜料又浓又亮。凤凰铜方鼎
尺寸:高22.8 cm 1965安徽省屯溪市出土象棋。耳朵直立,腹部挺直,平底,脚短。腹部四边相同,都是两只冠长尾竖的凤鸟,面对面为棱脊。主花纹突出,上下以粗细凸弦为柱,无地纹,古朴活泼。短脚由两个箍圈重叠,外圆中空,截面为半环形。这种做法也很少见。这件器物融合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特征。唐三色双系凤柄壶
年份:唐朝
尺寸:身高22.5cm,腹径10.8cm
1958安徽省芜湖市出土,直口伞盖,尼龙小柄附奶钉。球肚,圈脚。肩部堆叠对称双系统。颈部饰有凸弦,似竹节。肩部有三个凹弦。口外壁叠有压印的葡萄叶,腹部压印葡萄和鸟。造型庄重,装饰生动独特。胎色淡黄,釉色清丽淡雅,是唐代三色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动物面青铜
年份:商尺寸:高23.2厘米,口径15.3厘米,1944,安徽省阜南县月牙河出土。兽面纹为铜(李√,音历),口圆外卷,颈直肩窄,胯部开叉,脚为锥形空足。沿口放置对称拱形耳朵,一耳对应一足的做法,应沿袭商代早期。项链变形奎文。腹部装饰有三条边,对应脚。并以叶缘为中轴线形成三组动物面部图案。云纹铜五柱器件
日期:西周尺寸:高通31cm柱高16.5cm 1959安徽省屯溪市出土一器。有五个相同高度和相同间距的垂直列。方座中空,四壁略鼓,角任。长方形平脊两侧和方座四壁饰以双钩云纹。这种形制很多学者都没有记载,其用途还有待考证。白桃条
年代:新石器时代尺寸:高19厘米,直径8厘米,腹径42厘米;1960安徽萧县花家寺遗址出土。泥泞的白色陶器开放,细长的脖子。扁平的带状,有三个袋子的脚。腹部有一周之字形,陶胎薄而细腻。华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涛哥、石斧、石本、石箭头、蚌镰、骨针、鹿角等遗物。属于大汶口文化类型,遗址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在华家庙遗址发现的一件更精美的陶器。原始青瓷雕像
日期:周尺寸:高17.3cm,腹径13.4cm,1959,安徽省屯溪市出土西周墓葬。高岭土胎,胎色为灰色,类似著名的祁门瓷土。表面和内部都施灰釉,有脱釉现象。身体上雕刻着和弦、对角线方块和波纹。卷云云纹堆在口沿和肩部。器皿造型端庄,装饰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