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喜光的一生

赵喜光的爷爷赵,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家很穷,被迫谋生。由亲戚到北山河湾(今隆阳区瓦窑镇横山村)开荒,后定居中和横山村。他的父亲赵端祥,三叔赵慈祥是农民,二叔赵和祥是赶马的。衡山地处水冷草枯的寒山区,粮食作物只有玉米、苦荞、土豆,产量极低。即使在丰收年,村民们也只是免于饥饿,而在荒年,他们只能靠野菜充饥,可见他们的生存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辛。

赵喜光父亲的三个兄弟勤劳朴实,勉强能维持生计。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严格的家教,使赵喜光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习惯和作风,同时也养成了山民特有的淳朴矜持的天性。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的赵喜光也萌发了对现实的不满,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1916(民国五年)从私塾考入云南省第五师范学校学习,与同学陆和李一起,初步开始了解和探索外面的世界。在一个整个中国百废待兴,局势非常动荡,人民水深火热,有识之士准备革新求变的时代,赵喜光是被家庭和社会逼的,这就决定了他一旦进入这种潮流,只会势不可挡。

在他接触到新的文化知识后,他学习非常努力。特别是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开阔了眼界,立志做一名实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爱国军人。1919年,赵喜光从保山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在二叔赵鹤祥的支持下,经其驻粤滇亲戚的混成旅旅长包推荐,直奔广东韶关主持的陆军馆学习军事(还有一种说法是直奔云南昆明的陆军馆)。后转入昆明军吴江堂,1921毕业,经李根源介绍到桂赣军第二旅,任实习排长、排长。经过1926的北伐和多年战乱,才从枪林弹雨中滚出来,步步高升,所向披靡。虽然我是通过一场血战的功劳获得晋升的,但和其他同行相比,我的事业只是不得不在跌跌撞撞中晋升。

现实社会与他想要建立的社会格格不入,现实社会中的人居心叵测,口是心非。他特别不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卑鄙手段,在军事上奉行只在黄埔系用人为亲的制度,软硬兼施挤压压制异己。同时对国民党官员贪污枉法,不顾老百姓死活,一心升官发财的丑恶暴行深感失望。特别是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抗日战争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高层统治集团内部的险恶和恶性斗争,进而认清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和丑恶嘴脸,这也为他日后在解放战争中的和平起义埋下了伏笔。1938年,赵锡光任国民党第36军第5师副师长驻渝时,受武汉保卫战总司令何之命,整编167国民党师。赵率36军先头部队到汉口,向前敌军长何、和副军长万汇报情况。他立即为赵继承了167师的番号,并对该师进行了整编。赵颇感意外。他解释说:“167师的番号早就明确撤销了,因为它的老师谢没能打好仗,掉进了马当要塞,已经被军法拿下了。现在就看你怎么组建了。希望你能做好。”赵喜光的部队换上了新式武器装备,赵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任务。后来由于抗战形势,何将新组建的167师暂归胡宗南指挥,但胡当场不要,因为赵不是胡的亲信。之后,胡彩勉强收下。

不久胡宗南的14兵团战败转移。胡为了自救,消灭了假借日军的异族赵喜光,命令赵部坚守鹦鹉关24小时后才撤退。出于民族大义,赵坚持与日军激战24小时,才开始撤退追赶胡宗南的大部队。在胡宗南追到大部队两天后,胡十分惊讶和不解。他以为赵部早已被日军歼灭,又报新一师167在胡转移次日已全军覆没。此役,胡宗南出于对赵喜光的尊重和无奈,只让赵部去潼关整训,并提拔赵为36军军长,同时还担负了保卫陕东的任务,使日军不敢从河南潼关进犯西北。赵喜光出身贫寒,深知群众和基层官兵的艰辛。他无论在哪里驻军,都教育官兵充分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经常到连队调查基层官兵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与基层官兵荣辱与共。因此,他所到之处,都深得当地群众和基层官兵的喜爱。

当他发现去砍建始何姿城木材的战士,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雪山上,因为太滑,经常受伤时,他立即派人整理钉子,分发给每个上山的战士,让他们绑在脚底。从此,上山的士兵很少倒下。他到南山伐木工地视察工作,发现山里野猪多,就指示各连队抽两个枪法好的战士上山打野猪,解决战士吃油吃肉的问题。发现战士住的木屋漏雨,就派人上山割草修补。当我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锯用于伐木和军事工业时,我问:“你认为哪种锯好?”战士们说,“鱼腹锯”,并列举了鱼腹锯的诸多优点。赵采纳了士兵们的意见,派人购买了许多鱼腹锯,从而大大提高了伐木效率。

赵喜光一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交往融洽,深得少数民族的喜爱。1947年5月的一天,张治中将军视察和田,返回喀什专员公署时,被数千名反对国民党的请愿者包围。张治中和上访群众精疲力竭,僵持到半夜。无奈之下,赵喜光闻讯,绕到后院去张治中住处解危。群众见赵来救。因为大家对他都有好感,所以没有为难他,放了他。于是,在赵的护送下,去了疏勒军部。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赵喜光不仅远在千里之外作战,还随时关心着自己贫穷的家乡。他知道家乡贫穷落后,人民愚昧无知。他下定决心于1938(民国27年)(以赵锡光字钟华命名)自费在衡山创办光华小学。由于国民党实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兵役制度,加上衡山光华小学的建成,当地乡镇嘉宝碍于赵喜光的威信,不敢前来招收男青年。保山及附近地区的学生为了逃避服兵役,纷纷前往恒山光华小学就读,规模不算太大的学校几乎人满为患。当时,位于瓦窑文教中心、办学历史悠久的上河湾小学学生人数大幅减少,导致学校教育经费难以为继。因此,上河湾小学校长多次将衡山光华小学抢夺他们生源的行为起诉到保山县政府校董事会。

为了维护当时的兵役制,暂时稳定上河湾小学的教学秩序,保山县政府多方联系赵喜光,取得了赵喜光“衡山光华小学不特殊,严禁校内抓丁,但学生周末回家和周日返校途中,应无权过问”的承诺,衡山光华小学的学生秩序才得以恢复。当他在信中得知叔叔家冬天还缺衣少衣时,便自费买了一些被褥,派飞机到云南保山横山村老家进行空投支援。赵喜光的贫寒出身和在困境中成长,也培养了他正直淳朴、不屈不挠的天性,这也注定了他是站在人民一边的。从1947到1949,赵喜光始终坚持新疆和平解放。一是支持张治中的新疆和平、稳定、进步、建设政策。然后以部队有保卫国土、保护人民的责任,不能置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为由,拒绝了代总统李宗仁调兵到东部参加内战的命令;之后与张治中将军、陶之岳将军密切配合,与陶之岳将军在焉耆秘密会面,达成共军入疆,待秩序稳定后交出兵权的秘密协议。随后又与国民党第78师师长叶成、整编骑兵第1师师长罗、驻疆军统特务头子等人针锋相对,坚决主张起义。

赵的部队驻扎在吐鲁番(1、2、3旅)、焉耆(1、2、8旅)、阿克苏(65旅)、莎车(4骑兵旅)、喀什(9骑兵旅)等南疆军事重镇,驻扎在玛纳斯以东至奇台、哈密一带。

当时,赵喜光以国民党新疆警察副总司令、南疆警察总司令兼整编第四十二师师长的身份参加和平起义,将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和平地交还给人民。当时新疆处于西有东突分裂势力,西有国民党叶、马、罗驻军,南疆由赵锡光控制的各种势力相互制衡的复杂状态。一方稍有失误,就会失去均势,而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赵锡光将军深明大义,在新疆和平起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和平起义的胜利。上世纪50年代,赵喜光将军在中国几乎人人提起,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标准的勇敢善战、淳朴善良的中国将军。他深明大义,要求进步,不愿意随大流。受到张治中将军和时任新疆军政长官的陶之岳将军的高度重视。据他的部下彭芳说,赵喜光一直把“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一直用它来告诫自己的官兵。他虽然生活清廉,生活艰苦,却严词拒绝下属军需处长吴为他准备抚恤金的想法,并把吴的错误想法拿到总理纪念周会议上公开批评,以此教育官兵维护和珍惜军人的荣誉和人格。

吴曾经关心过赵喜光,说:“你这么老实,一点积蓄都没有。一旦退休,如何安度晚年?”只要你同意,我们就给你10万或者20万的退休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赵虽然知道吴对他的好意,但还是对他说:“这种计划是对我的侮辱。目前官兵的生活就是这么辛苦。你让我谋取私利合适吗?“以后请不要为我打算!”。

赵喜光用人不分地缘亲疏。只要他们德才兼备,就会得到提拔和重用。相反,那些愚昧无知,品行恶劣的人,即使是兄弟,也绝不会被利用。他拒绝了无所事事的二哥赵升官发财的请求,让五哥像普通士兵一样在连队当兵。作为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赵锡光并没有利用裙带关系在其军队服役。与当时蒋家各级军政要员错综复杂的用人关系和升迁发财之道形成鲜明对比。新疆和平起义胜利后,赵喜光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石河子城建工程处主任的身份,领导了石河子城建工程和全兵团的基建工作。他从事了差不多半辈子的兵役,不懂基建。于是他从北京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书,废寝忘食地自学。在风雪交加的戈壁滩上,指战员奋战在施工第一线。他经常用“我们从事的是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第一座军垦城市将在我们手中诞生”这样的话来鼓励官兵们努力工作。你现在怕什么?”

因为日夜操劳,投身新城建设,他因过度劳累患上了严重的胃癌。他在病中真诚地对前去探望他的史籍说:“我有罪,我跟国民党反动军队厮混了大半辈子,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九·二五”起义(即1949年9月25日)只是在张(张治中)将军和陶(智岳)司令的指导下,站在了人民一边。可惜我只有五年多的时间为人民工作,更不用说改造思想,脱胎换骨了。我患了这种致命的疾病。我也知道日子不会很长。看来我只能做党领导下的战士,而不能做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说完,我深深地叹了口气,无言以对,眼里含着泪。表现了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真挚热爱和眷恋,对未来理想的向往。

在病魔的摧残下,由于治疗无效,这位著名的英国将军于1955年在家中悲伤离世,完成了他辉煌而短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