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考试大纲第一章必读2。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进程和地区差异相对简单。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图1-1-2世界人口增长》和《图1-1-3世界人口增长阶段》中的两张图来理解人口增长的阶段,然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人口增长的历史原因。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一般对应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用教科书“图1-1-4”、“图1-1-5”、“图1-1-6”、“图65438”人口增长方式的变化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死亡率下降加速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方式从“高高低低”到“三低”的转变,是因为出生率的下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出生率下降的方式也不同。让学生阅读并理解降低世界出生率的方法。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不同,因此各种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同。结合人口金字塔,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型的优缺点。利用人口金字塔图对中国这部分人口增长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2.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环境系统在一定时期、状态或条件下,能够承受生物和人类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即最大支持阈值,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技术水平、人类消费水平和区域开放度。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环境因素有阳光、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它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同的资源在确定环境人口容量时有不同的含义。像太阳和空气一样,环境人口容量目前是没有限制的,而淡水曾经是限制个别干旱地区人口的,现在已经成为决定越来越多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环境人口容量时,通常是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来估算,还要考虑地区的开放程度和人类的消费水平。主要通过土地资源指标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土地资源承载力。中科院综审委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为“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极限”。指出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极限。它们的关系是,土地承载人口的极限与土地生产率成正比,与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土地生产率由生产条件决定。用水资源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般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持生态良性发展的条件下,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在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优化的前提下,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系统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环境承载力的由来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来源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承载力是借用工程地质领域的概念,原意是指地基强度承受建筑物重量的能力。生态学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这一学科,即“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个体存在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不断演化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理论。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资源环境的供给和容纳能力,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对于某一区域而言,生态承载力强调系统的承载功能,但突出人类活动的承载力,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因此,一定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一定时期内特定生态系统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人口、经济强度和社会总量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大致可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其他类型。面对粮食危机和土地短缺,科学家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随着环境污染在全球蔓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科学家们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概念。
3.人口容量特征
三个特点:关键性。如果一个地方的人口与人口容量相等,说明人口与它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基本上是和谐的。如果实际人口超过合理人口容量,说明这种协调发展会被破坏。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被破坏。
相对论。同一面积土地的人口容量,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科技水平下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是不同的。
警惕。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反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容量,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后警戒线。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如何发生的?西方人口学家将这种现象总结为推力和拉力或排斥和吸引的结果。回顾人口迁移的历史,人口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客观要求。但由于诸多原因,人口的发展往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人地不和谐是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可见,人口迁移作为一种复杂的人口现象,是由多种外部因素所逼,受到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异也是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人类总是向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迁移。特别是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生植物丰富、适宜农耕的平原和河谷集中。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水、火山爆发、地震、暂时或持续的气候恶化、病虫害、瘟疫等。)要么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要么通过对生产的严重破坏,迫使人们成批地离开家园,搬到其他地方定居。
2.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总是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的。因此,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意义重大。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移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移率较高。
生产布局的变化和新区域的开发往往会改变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流向和方向。大型生产项目的兴起和新领域的开发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多事业成功的机会,因此非常具有吸引力,导致大量人员涌入。例如,美洲大陆的发展与欧洲和非洲移民的涌入不谋而合。
此外,人口迁移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交通发展的制约,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与交通的发展和布局有很大关系。近代以前,海洋隔离了新旧大陆,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海洋成为新旧大陆之间运输和联系的通道,这也导致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增加。新交通线的开通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3.社会和文化因素
如前所述,人口迁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除自然和经济因素外,各种社会和文化因素(如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作用。)不可忽视。
政治因素有时在人口迁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通常制定一定的经济和人口政策来限制或鼓励人口迁移。比如1878年,清政府解除了向东北移民的禁令,导致关区大量人口向东北迁移。政治原因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是被迫的,比如二战时纳粹德国驱逐犹太人,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把城市黑人赶进“黑人家园”。
文化和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人们总是从教育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搬到文化教育中心地区,为的是让自己或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移民地区也愿意接纳文化素养高、技能强的人才,往往导致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
此外,许多宗教活动经常造成人口迁移。例如,西非朝圣者前往麦加的漫长旅程持续了几个月;宗教战争(如十字军东征,穆斯林征服西非北非的战争)导致的人口迁移;以及宗教迫害导致的人口被迫迁移(如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对异教徒的迫害)。
5.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至今仍是中国人想要多生孩子,尤其是多生男孩的重要原因。“传宗接代”思想的形成和对男孩的强烈偏好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根源。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从宏观上看,男性人口是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即劳动力、兵役和税收的主要来源。像土地一样,它是财富的来源。所以中国的国家政权一直鼓励人们多生男孩,以增强国力。从一个家族来说,也就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一个家族(家族)生命的延续,当然首先是直系血亲关系的延续,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关键在于其财产继承权的延续。在“父生子”的传统农业社会,家族的延续及其继承权必须有男性继承人;如果一个家族没有男性继承人,就意味着这个家族的生命一定会终结。因此,每个家庭都必须把男性继承人的出生当作头等大事。但我们认为,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传宗接代”思想的起源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因为人们不难看出,虽然国家政权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但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农民家庭经济也渗透了现代工商业因素。然而,“传宗接代”的观念仍然顽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头脑中。这提醒我们,一定要拓宽视野,进一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其根源。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殖崇拜是“传宗接代”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