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背景资料

杜牧(公元803- 852年)生于,樊川人,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Xi)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杜之子。唐文宗大和第二年是26岁的秀才,被授予弘文馆职。后赴江西察使幕,转淮南察使幕,入察使幕。任国史馆编修,任食部、比比部、司勋,黄州、池州、周目刺史。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代。他从小就关心国家大事,怀有挽救危亡、恢复唐朝繁荣的理想。他23岁就写了《一个龚放赋》,以秦代的滥权奢靡为戒,给这个朝代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突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又被称为“小杜丽”。受杜甫和韩愈的影响,他的古典诗歌题材广泛,笔法雄浑。《郡村独饮》等长篇故事,强调诗人“终其一生补衣”以存物济世的志向,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感怀诗》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几十年间藩镇的动荡历史。它有一个宏伟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可以和它的歌词一起阅读(翁方纲的《周市诗话》)。

扩展数据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三,所以按照唐人的习惯叫他“杜十三”。杜牧的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少年时,在唐宪宗讨伐藩镇,振奋朝政。学习后,他关心军队。后来,杜牧专门研究《孙子兵法》,写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还写了很多施政报告。

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广泛学习经典和历史,尤其注重治乱和军事。杜牧23岁写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写了一首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看法。这个时候,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士。同年,在考试中,这位贤良的创始人直言进谏,被授予亭校长的称号,并试左为兵士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之职,后成为掌管我国政府公文的秘书。北京的头衔是监督帝国。这时候的杜牧住在扬州,他特别喜欢宴请。

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招为御史,赴长安任职京师。八月,他在东都洛阳就职。所以躲过了十一月甘露变的险恶风暴。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老朋友张,并写下了著名的诗张。在洛阳期间,由于闲暇,他瞻仰古迹,写了许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