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认真实施下,大规模开展了“抢救遗产”工作。反映在舞蹈领域,一方面是对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有效调查、收集和整理,通过加工——再创作,以其精华展现在舞台上;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各民族自然传承下来的舞蹈,尤其是技巧性较强的舞蹈,往往体现在一些代表性艺术家的基本风格中。他们大多是农民,可以称之为民间舞者,但长期以来地位低下,甚至过着挨饿流离的生活。所以“抢救遗产”也是抢救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他们和他们的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第一次走进了优雅的殿堂。

这项工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基本方针,也可以说是“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新一代舞者自觉遵循讲话的指导思想,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认真研究、收集、整理那些看似“粗糙”却“最生动”的民间舞蹈,本着“去糟粕”——去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健康成分,“取其精华”的精神,选取最大众化的审美特征进行提炼加工。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里,在毛泽东倡导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充满时代气息、反映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舞蹈。他们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引起了世界舞蹈界的关注。如前所述,戴的《莲花舞与飞天》;贾作光的《鄂尔多斯之舞》...等等。都是这个时期引领时代的杰作,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作品。如《红绸舞(群舞)》首演于1949,由金铭(1927-)执导,程云编曲,长春文工团郑建基、王亚彬、刘海如首演。一群青年男女,高举“火炬”,跳着欢快的秧歌,把“火炬”变成了一条红色的长绸——像一条龙在飞舞,矫健的舞姿与变幻的“龙”相得益彰,充满了青春活力。该舞蹈以民间秧歌和传统技艺“百丈饭”为基础,选择“燃烧的火炬”这一意味深长的形式,来表达人们渴望解放的共同愿望。1950年,该舞蹈首次在北京演出,在首都引起轰动。第二年,他被选中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节,并获得金奖。半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在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演出,人们不约而同地说它是“中国火的象征”。

汉族的其他舞蹈,如花鼓舞、丰收歌等,都是优秀作品。《花舞》(群舞),1956首演,张译(1934-)导演,有作曲趣闻;第一场演出:大连歌舞团,由张毅领衔。“花鼓”流行于山东省。多年来,这一直是贫困农民的一种街头表演形式。鼓棒上绑着半米多长的鼓钉,舞者用鼓棒顶端和鼓钉交替击鼓,形成绝活。张仪赋予了“花鼓舞”乐观的时代精神,并加长了鼓钉以突出其艺术性。在激情多变的节奏中,健美的节奏与彩鼓尖刺的丰富线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舞蹈的独特魅力。此舞获65438至0957年“世界青年节”金奖。

在这股强劲的时代潮流中,少数民族舞蹈之花五彩缤纷,遍地开放。孔雀舞(女子群舞)是金铭的又一力作,首演于1956。作曲:罗忠荣;第一场演出:中央歌舞团,团长为紫华君、崔美善。在高高的山上,一只孔雀拍打着美丽的翅膀冲下了山。一对对“翅膀”变成了“孔雀姑娘”,围着“鸟王”随着锣鼓声和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喝水、拍照、洗澡、飞翔...孔雀是生活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古老的傣族。传统的民间“孔雀舞”只由男性表演,舞者背负着象征翅膀的沉重道具,限制了身体的自由和舒展。编导突破传统——试图用女性展现孔雀之美,并在服装上做了创新——去掉了沉重的道具,换上了带有孔雀羽毛的长裙...这种舞蹈最早出现在1956年的全国舞蹈汇演上,以其新颖、优美而受到观众的青睐。第二年,它获得了“世界青年节”金奖。

在收集整理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创作的舞台佳作确实很多。为了交流经验,繁荣创作,政府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吃过很多苦的各族人民,都以能够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舞蹈为荣。

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些地区或民族中,这种在生活中自然流传的舞蹈正濒临绝境。面对新时代,他们也渴望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他们甚至要求专业舞者,“为我们设计一个舞蹈!”正是在这种“召唤”中,“开心啰嗦”和“草舞”应运而生。

上述各民族舞蹈代表了这一时期数量最多的“情感舞蹈”——短小精悍,没有复杂的情节,以对比、刺激的方式抒情。无论是在传统民间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还是由专业舞者精心设计,都突出了民族风格——力求体现不同民族的审美特征。

生活的丰富性造就了舞蹈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的多样性。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舞蹈词汇——不强调具体风格,而是更直接地反映生活。比如在军事题材的舞蹈作品中,二重唱《艰苦的岁月》就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部作品在1961首次演出,由周星(1934-1988)、彭二利(1936-)执导。作曲家和,首演者: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朱和廖。编导从同名雕塑中获得灵感,或者说舞蹈是对这个著名雕塑的“动态”呈现:长征路上的老兵和小战士,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在饥寒交迫中艰难跋涉。小战士们差点晕倒,老战士们吹起了竹笛,激昂动听的音乐激起了战士们对未来的向往。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懈前进。《艰难岁月》以其独特的创意、简洁的结构、感人的细节和生动的舞蹈形象,呈现了战斗中的浪漫情怀。它的重点不是解释事件,而是表达人物感情的升华。

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提取词汇的古典舞《春江花月夜》颇具代表性。女子独唱《春江花月夜》1959首演,李成连导演(1932—1993);首演者:北京舞蹈学校陈。此舞采用同名古歌作为舞曲,并借助唐代著名诗人张的同名诗句:“江上天无尘,天上有孤月轮……”,并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中的一些节目和婀娜多姿的人物,以婀娜多姿的舞姿和细腻含蓄的韵味,表现了少女在月夜下对幸福的向往。

以上所有的舞序都是50、60年代中期的代表,在长期的社会选择中幸存下来,流传至今。这些作品的导演和主要演员是新中国第一代最优秀的舞蹈家。他们在接受严格专业训练的同时,特别注重向生活和群众学习,自觉追求艺术个性与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交融。

历经10年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浩劫后,饱受摧残的舞蹈艺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复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审美意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在文艺思潮上,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反思,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评价。各领域不同观点的公开辩论,反映了知识分子思想的空前活跃,体现了在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号召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进一步推进。这种进步是深刻而全面的,对新时期的舞蹈创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文革”前的舞蹈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格局——时代的印记。由于当时的观念,创作者似乎害怕自己的作品,离生活原型或民间舞蹈的原始形态太远,对题材体裁的选择和舞蹈动作的处理普遍持谨慎态度,趋于收敛。所以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有雷同化、模式化的倾向。

文艺复兴后,广大舞者跃跃欲试。虽然在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上存在各种差异,但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渴望突破过去惯用的方法和固有的模式,哪怕是“成功的经验”。在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在经历了迷茫、探索甚至酝酿的阵痛之后,一批创新的、可圈可点的作品相继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