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中欧关系变迁的启示

其实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前,很难说谁更强大,两个种族之间是什么关系,更多的是人民之间的正常贸易。罗马人知道东方有一个产丝国,凯撒曾经穿着中国丝绸做的衣服出席竞技场。中国正史也记载了西方这样强大的国家,并冠之以“大秦”,仅此而已。罗马人试图东进,但被中亚的蛮族打败。其余数百名正规军作为雇佣兵参加了中匈战争,但被汉军击败,俘虏了大部分。只在甘肃留下了专门的县城用于安置外族俘虏,以及被东方人铭记为“鱼鳞阵”的奇特战术。

西罗马沦陷后,欧洲陷入中世纪的黑暗。他们要么是为了几亩地而互相争斗,要么是竭力抵抗穆斯林的入侵。中国的商队基本止步于黑海和里海以西,东西之间的商业交换完全交付给其余民族进行转运。唐朝安西四镇失守后,东西方的交流在陆地上基本消失,直到南宋海上贸易发达,东西方的交流才得以复兴,只是从陆地转移到了海上。

在此之前,东西方的关系是平等的。直到蒙古战士骑上多瑙河上,东西才真正互通。就像你以前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总是在楼下买个包子就匆匆离开。现在你有时间了,悠闲的坐在包子摊前看老板和面,加馅,放进笼子,从笼子里出来...所以才有了《马可波罗游记》。

这个时候西方看东方的心情,就像我们看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和现在的欧美一样:既羡慕他们的财富,又害怕他们的强大,总之觉得深不可测。

在东方,随着地图被蒙古人打开,我们开始注意到周边国家的实力、经济圈的划分等等,逐渐加深了与西方的联系:汤若望和南怀仁实际上在明朝晚期就来到了中国,比他们更早到来的传教士也带来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学术。比如打死努尔哈赤的红炮,其实是葡萄牙人派来的,中国也组建了西式火器部队,聘请葡萄牙人当教官,对付满洲。有趣的是,这支新式军队是因为一场鸡官司而投敌的,他们的首领是尚可喜和耿(三藩之二)。

人们对西方了解多少?甚至在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称帝四川后,四方将军都提到西方将领要替他平定葡西(当然不是,我忘了)。

清朝闭关锁国,愚昧到令人发指,就不赘述了。鸦片战争与其说是鸦片造成的灾难,不如说是一群渴望贸易的欧洲商人在无法打开中国市场后要求采取的极端措施。

不是说“货不过关,兵不过关”吗?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现在拼命脱离市场经济,与世界接轨,与世界交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