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的历史
195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改善工人生活条件,成立了“广州市工人福利建设委员会”,负责规划和筹建工人宿舍。广州市建设局具体负责征用黄花镇东本鱼岗地区的荒山菜地654.38+033万平方米。654.38+0953修建60间平房(家属宿舍)和4栋二层楼房(单身宿舍),安排职工及家属4700余人居住。因为建设局在这里建宿舍,所以命名为建设新村。新村里有影剧院、肉菜市场、粮油店、运动场、医疗站、托儿所,规划相当完善。据《建设街街志》记载,建设新村是“建国后广州第一个工人新村。
作为建国后广州第一个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工人住宅区,建设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起点。自从80年代花园酒店建成后,整个新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围建起了一些多层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村的建设与围绕新村社区建设的高度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里的房屋更加密集,很多房屋破旧不堪,而且乱建、占道严重。尔玛依娜路东四街10 ~ 11号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居民多为市属退休人员。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物业管理,房屋年久失修,居民楼下水道严重堵塞,导致污水横流。另一方面,随着出租屋的增多,外来人口的增加给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治安问题更加突出。新村变成了旧村。"总之,这个新村庄现在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建设街一位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