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镇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将南民路古桥南路由1950拓宽至1955,并连接国道104,修建宽10米的凤南路。1956,罗源电厂变更为公私合营,装机容量40 kW。1957 ~ 1958将司前街拓宽至10米,铺方石。1958新开通同昌路,西道拓宽至14m。白塔水电站、朝戈水电站、中方溪百丈水电站先后于7月1958、6月1976+0、6月11建成后,三站合并称为罗源百丈水电站。拥有18个厂房,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居民普遍使用电灯照明,安装了300多盏路灯。罗源水厂于1979年3月建成,日供水量2000吨,居民开始吃上自来水。1979 65438+2月,渡头山顶建了一个电视差分转盘。
70、80年代,县城逐步拓宽新建,包括南民路、司前街、北涛路、同昌路、东环路、北环路、丰南路。根据1985的普查,城镇住房建设总面积为64.4万多平方米,其中1949之前的只有17.3万平方米,占26.94%。1980至1985,新建20.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36.6万平方米。1985年6月,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的《罗源县城市总体规划》,1986年6月,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1987 ~ 1990年新建房屋约9.3万平方米。1986新建中心市场,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三层框架结构,固定和临时摊位785个。1987年9月,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中央电视台节目。
20世纪90年代,商业和交通都得到了发展。1990年,全镇社会商品零售额4975万元,市场贸易成交额4486万元。全镇共有机动车206辆,每天有6辆长途汽车通往外地。道路拓宽改造和街景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1992洛川路拓宽改造。这条路原本是国道104上罗源城关南门的一条街,街容凌乱,路面狭窄,店铺低矮破旧,车水马龙。1992年7月,投资1631万元启动洛川路改造,1993年8月20日建成通车。扩建后宽32米,长3公里,水泥路面,直达罗源湾开发区。在羽绒厂至东门坝1 km路段,道路分为主车道,宽14米,有绿色护栏。路灯鳞次栉比,道路两旁的航运大厦、烟草大厦、长途汽车站、莲花城、交警大楼、水笙古街等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1993年4月,松山填海成功,为罗源城区建设提供了2306公顷土地。同年6月,县人民政府委托天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罗源湾城市总体规划,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先后建设了同昌路、北门街、司前街、南民路、东小治、东环路等8条城市主要街道,拆除旧房65438间。总投资2.5亿元,扩建城区东环路,完成1994、12,宽32.5米,长480米。道路南端东门桥、东小治、姜维夏新路交叉口,沿街安装了高0.56米、直径16.8米的环岛新裙楼。熙熙攘攘的中心市场、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电大楼、商业城等高楼大厦,以及象征“洛川腾飞”的高杆灯环岛。形成罗源新街景。旧城改造四年,共拆除旧房654.38+0.3万平方米,新建或改建建筑30多万平方米,主要商业服务网点37个。为从根本上改变城区供水紧张局面,确定扩建水厂规模为1.2万吨/日,将于10月20日建成1.994,供水能力为2万吨/日,城区人口供水普及率为96%。1993 ~ 1994投入70多万元扩大中小学校园面积,增加教学设备,修建敬老院,妥善安置五保户,投入30多万元完善市政设施。1994修建莲花山公园4个亭子,上山汽车公路2公里,移植花木12万株。
1994年末,市区街巷总长度为14.71 km,其中汽车可通达6.31 km。除商辂崖、马坊崖、邓波崖外,其余均为方石或水泥路面,排水沟34条,总长65438+。镇内有中学2所,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小学6所,建筑面积9295平方米;医疗卫生单位13个,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电影院2座,建筑面积2389平方米,体育场馆1座,建筑面积2389平方米,面积3700平方米。全镇辖11居委会,8828户3040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