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楼上村整个村落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从舒天到北斗七星的耀光、天街形成四个象限,分为四个不同的地带,东南象限为生产区,西南象限为居住区,西北象限为娱乐区,东北象限为墓葬区。功能分区清晰,令人惊叹。住宅区的布局更是令人惊讶。整个居住区的道路结构是一个“斗”。“斗”字的起点是一三合院(马桑木旧居)的中心,终点是村里的水源(天府井),起点位于北斗七星的星星连线上。
一、楼上村概况
(1)地理位置
楼上村位于贵州省石阡县郭蓉乡。位于东经108 07 ',北纬28 41 '。距县城15km。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西部,石阡县南部,地处佛教名山佛顶山脚下,与省级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紧密相连。楼上村是周聚居的明清古村落,面积4.2平方公里。331户,1.556人,周占90%以上。
(2)环境条件
1,地质,土壤
楼上村以喀斯特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地貌多样,北高南低,有山地、河谷盆地、丘陵等。土壤有地带性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和山地黄棕壤。
2.气候
上娄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095毫米,无霜期约280-295天,全年日照多。总的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3.水文学
楼上村属于乌江水系,发源于佛顶山脉。其水的特点是:山高谷深,沟壑密布,排水条件好,地表河流发育完整,坡度大,急流瀑布多,水资源丰富。该地区的主要河流是辽仙河。
(3)规模
楼上村现有耕地1087亩,其中耕地832亩,土壤255亩。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户,1556人。
(四)交通、电力和通信
上娄村距石阡县城15公里,距镇远107公里,距铜仁127公里,交通便利。
楼上村电力发达,居民和农民用电率达到100%。
楼上村里通讯方便,有程控电话,有1移动通信基站。
㈤经济和社会发展
楼上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农民工和各种特色产业。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0元是480公斤。
二,历史沿革,地方和民族特色
(1)历史演变
楼上,古称“斋集”。后来因为楼正上方的一条沟里有一栋楼,下面长长的巷道是过道,所以叫“楼巷”。因“上”与“项”谐音,故长期称为“楼上”,一直沿用至今。
楼上的村子大多姓周,是靠家族纽带建立起来的寨子。有近65,438+00人的家委会,都是宗族中的长辈或受人尊敬的人。其作用是组织协调家庭中的家庭成员,对家庭成员的收入进行第二次分配。所以它家委会的职能很多,很容易统一职权,这也是和其他村不一样的。
据《周氏族谱》记载,周系汝南巨族,原姓姬,祖籍江西南昌府凤城县桥东巷,名大本堂。明朝秀才周国,到四川威远县,在江西建会馆,住在洛阳乡大坡孙金坡,后迁居四川乐业县天井坝仁义乡,明朝弘治六年(65438+),到宅基(古称第一次上楼)时,准备了一百七十二两银子买田作家的生意。到四祖周国桢的时候,我已经是大富大贵了。后来盗贼屡屡来冠,官员受贿。周国桢想用你的钱保他的财,就去省属公署参了宅。顺治年间,又遭吴三桂兵变,地方崩亡烧。他的祖先都被它毒害了,只剩下几个人。他的妻子和七个儿子相继去世。他知道这是做官的不幸,所以发誓永远不做官。当他60多岁时,他与李氏结婚并生了三个儿子。他颁发文凭作为礼物,每天早晚斋戒念佛,广泛布施,设立祭祀仪式。其间,他买了农场和庄园,尽可能让每个家庭都富裕起来,以免走上仕途(永远不做官)。
(2)民族特色
至今,楼上村还保持着独特的古老民族习俗,如丧婚、打唢呐、民间刺绣等。
哭嫁歌是楼上村民婚姻中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女孩子从小就开始跟长辈学唱哭嫁歌。人们把能不能哭能不能嫁作为衡量一个女人聪明和德行的标准。如果他们只哭不唱,或者只唱不哭,或者只哭不碰,都被认为才华和德行低人一等。哭婚贯穿整个婚礼过程,一般持续几天。越是临近结婚的日子,越是悲伤。先是整夜哭,然后每晚都哭。临近婚期的时候,往往会哭一夜。哭婚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哭父母的,有哭兄弟姐妹的,有哭亲戚朋友的,有哭面子的,有哭衣服的,有哭上轿子的,有哭木匠的,有哭读书人的,有哭商人的,有哭媒人的等等。
哀歌是当地葬礼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除了形成一套完整的仪式外,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唱丧歌的形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感情。丧歌,又称“孝歌”、丧跳绳,代代相传。到了近代,这种习俗得到了继承和完善,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内容。丧歌分为开歌、收死者、唱孝经、送神歌四个程序。
元宵节,又称“灯节”、“高泰戏”,清末传入上楼村,逐渐流行起来,通常在正月初一。每个一等班由20人左右组成。届时,花灯团将走村串户,在正厅和院坝演出,以传统剧目为主,反映现实生活。
三。历史文化资源
楼上村文物保护单位多,历史文化价值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省级1处,县级6处,包括周氏宗祠、小屯寺、周墓、庙、玉皇庙遗址、双龙洞等。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村的古建筑
楼上村古建筑群建于明万历年间,集梓潼宫(戏楼、正殿、南北两厢及庭院、后殿、观音阁)、天府古井、明清古宅为一体。梓潼阁建于南陵八年(1654),清康熙三年(1664)建五大殿。道光二年(1835),观音寺建成(毁),咸丰十一年(1861),部分毁于苗人平叛,同治二年(1863),毁于士兵。同治六年(1867)重修正殿和两厢。光绪八年(1882),重修后殿。民国五年(1916)修建剧场,民国二十七年(1938)村民集资修建天府井。房子多为清末建筑。5438年6月+2004年2月,石阡县人民政府公布楼上村古建筑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梓潼宫古建筑群作为私塾使用。解放后由石阡联合小学使用至2003年,剧场曾是寄售店。2004年,县财政拨款20万元对其进行保护性维修。5438年6月+2004年2月,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归文物部门管理。石阡县文物管理所对这一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梓潼宫古建筑群位于楼上村村头龟甲山顶,现存建筑有戏楼、正殿、两厢、后殿等。与古村落、古巷道、古屯卡、古墓葬、梯形水田、辽仙河、森林丘陵、成群栖息在古树上的白鹭一起,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历史环境和人文空间。梓潼宫古建筑群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正厅、两厢、后厅在一条中轴线上。正殿在最高处,其平面比后殿高2.5米。剧场位于正厅北侧,相距约100米,地势比正厅低20多米。天府井在村子的西边。
2003年,楼上村被石阡县列为古村落予以保护,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梓潼宫被给予特殊保护。2004年6月,邀请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对梓潼宫古建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制定了保护维修设计方案,2004年底进行了维修。
剧院:剧院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有一个蓝色的瓦片屋顶,坐落在一座山上,从东到西。结构是左右翼楼配走廊,中间投射舞台。三间房宽,总宽12米,开间进深6.35米,厢房进深2.9米,建筑面积98.70平方米。开间16列,其中8列接地。两翼共用8列,其中6列落地。二楼明室前为戏台,正面画有“福”、“禄”、“寿”屏风,两侧各有一个门洞,正面及两侧梁下挂有草纹,屋檐下安装有鹤颈椽板。两个厢房的一楼位于楼梯的二楼。第二层的前檐,两个山头,后檐都是木板。两座山的后檐都有围栏。一楼是混凝土的,有石柱基础。两层楼板。大梁的题字是“民国五年”。
正殿:是一座蓝色瓦房的小楼,混合挂山,有梁有斗。坐东向西,开间五间,总宽17.2米,檩条l5,进深8.3米,建筑面积L42.76m2平方米..正厅比后厅地板高2.5米。开间梁架为吊梁式,26柱,其中14柱落地。有走廊的前檐。开间的老檐柱之间安装一扇隔断门,老檐柱之间中间是一扇对开的门,两边有槛窗。两个柱子之间装了一个板,中间开了一个直窗。明室后檐中间有板门,两边有槛窗。两次之间和两次之间的后檐都是用木板封的。明代后檐金柱之间,装板至穿梁,装走板,置神龛。两个梁分两次装,两个梁分两次装,分别开两个直窗,两个山面遮檐。前面的檐廊是青石铺成的,内部是水泥地面。两处之间的后檐处有石梯可下到后厅。北廊有“重修梓潼宫序”石碑。屋顶部分,椽子上直接铺上小蓝瓦,铜钱卷成草纹脊刹,灰色塑料吻。
南北两厢及庭院:南北两厢宽度为两室,总宽6.15m,7檩条进深3.15m。梁架采用l5柱,其中9柱落地,为斗挂青瓦屋面。东边有过道,水泥地面,中央立柱之间有对开的门。西面有楼板,前檐有槛窗和板门,后檐有板,中间有窗。横梁之间有木头隔板。
庭院。呈长方形,南北长11m,东西宽6.3m。地面用青石板铺成,水平对齐,垂直宽窄不一。庭院西侧是一座长11 m,高2 m的照壁,照壁中间有一个燕子口,内置神像。
后堂:为两重檐四角青瓦小楼,开间三间,总宽l6米,檩深11,进深6.5米,建筑面积l04平方米。明式二层为金字塔形屋顶,重檐四角。明代共有15根柱子,其中4根落地,2根柱在底部还原,雷公柱放在二楼。两次之间有18列,其中10列落地。后殿前檐有回廊,两山有檐。明室一楼,旧檐旧柱间装格子门,二楼四周装风窗。两次之间,在老檐老柱之间装一个窗台,装一个走台板。后檐都用木板封住了。两座山在第一个路口装了木板。两次之间有楼梯通往二楼。前檐廊铺绿色石板,内部铺混凝土。明代屋顶覆草卷纹,葫芦顶,小青瓦顶。大梁的题字是“清光绪八年正月初七汝南人等入会”。
天府井井口位于东北和西南方向,井上建有一座小型青瓦屋顶建筑,占地30平方米。分两级,第一级井池用来洗菜,第二级用来洗衣服。井口南侧有一块修井石碑。原井边有个六角亭,早毁了。
明清古民居:村里的民居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格,在贵州省内并不多见。村里的居民楼分南北向,依山而建。明清时期古老而深邃的建筑比比皆是。村内200多栋民居建筑中,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建筑34栋。这些古民居建筑装饰简洁明快,风格鲜明,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环境、建筑艺术价值。房子多为四合院、三进院落,四合院三间正房,两边两间干栏式厢房。龙门呈汉字字形,寓意辟邪避邪,富贵不外露。龙门不在正房对面,却是倾斜的,青石板古巷横着走,也叫“斜院屋”。三合院,三间正房,两侧两间干栏式厢房。有些房子的大厅上有匾额,门旁有对联。这些对联各有渊源,大多与主人的人生经历、家族的荣耀、作者的心愿有关。它们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窗棂上镶嵌着雕刻的人物、鸟、兽、虫、鱼、鹿、凤、花等图案,可谓大师之心,其艺术水平令人惊叹。其古民居建筑精美,花窗雕工精巧,技艺精湛,妙不可言,呈现出一幅龙凤起舞、鸟鸣虫鸣的画面,体现了这里的祥和与满足。
楼上的村民住在一个“斗”字形的古巷里。所有的巷子都是青石板铺成的,斑驳凹陷。巷宽2-3.5米,有一条宽0.3-0.4米的排水沟与之平行。整个村子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都是通过这条沟流入廖仙河,流入乌江。几百年前,这条道路和排水系统的科学设计仍然令人惊叹。
巷道也是上娄村最好的防火区。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只需支撑住最近巷道两侧的石墙,就能直奔屋顶,掀掉瓦片,让火苗跳起来,从而切断火道,阻止火势蔓延。而且楼上村的院子两边,有一个用石条垒成的火塘。强大的防火设施使楼上的村庄在5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发生严重的火灾,它们被完整地保存至今。
四合院,家家户户都有龙门,只要把龙门关上,就可以防盗。
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地区文化局组织专家和专业人员对梓潼宫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论证和评估,一致认为梓潼阁古建筑是楼上村、楼上村、周氏家族古建筑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和信息载体,记录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楼上村、石阡的政治变迁、经济繁荣和文化兴衰。现存建筑的布局、形制、脊饰、自然观、风水观,展现了当时古代工匠和民众的审美观念、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为研究周的民俗学、礼仪学、风水学、环境生态学、家族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2)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周氏宗祠南北向,宽三间,总宽15米,檩深10米,进深6.5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大梁上的题字是“住在贵州贰负施思新二甲所楼上”“清光绪十九年上半年贵司仲冬成立”。西走廊有一块名为“伦水石碑”的石碑。
小屯寺小屯寺的修建日期不详。小屯寺规模宏大,殿堂辉煌。整个寺庙建筑精美,布局恰当,陈设典雅,殿堂壮观。由于战争土匪的原因,这里只有正殿、寺基、僧墓和天井院落,他们的石堤、石阶、石凳、石鼓、石缸都保护得很好。五座僧侣古墓距今100-200年,均有石碑可考。小屯寺坐北朝南,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
周墓村古墓葬众多,阴宅阳宅相依,墓葬文化深厚。有碑碣古墓群四座,九子十子、文墓等。陵墓的建筑特色在省内罕见,参观者络绎不绝。数百年来,周姓人一直刻苦读书,人才辈出,包括进士、贡生、秀才四十余人。目前有大专学历学生11人,中专学生7人。周一直奉行勤俭持家、隐忍退让、孝礼义耕读书之道。今日之风之淳朴,村民之以礼待人,皆因于此。
葛亮寺始建于清代,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它在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并被改造成一个粮库。有三个大殿,建筑框架基本保存完好。
玉皇庙遗址玉皇庙建于清代,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它在解放初期遭到破坏,现存的石阶保护得很好。
双龙洞分一方一圆,一雌一雄。两个洞穴之间的距离为100米,每个洞穴的长度为1000米。洞内钟乳石种类繁多,主要景点有“新娘嫁衣”、玉观音、飞来瀑布等10以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1)木偶戏
木偶戏是流传在楼上村民中的一种木偶戏。鼎盛时期,演出遍及全县各地和湘鄂渝黔边区的各民族。它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远在汉魏时期的“木雕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时期的漳头傀儡遗存。据口头资料记载,大约200年前,从湖南辰溪传入,至今已传承八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有太平级、兴隆级、天府级、杨本家级、泰鸿级。现在“泰鸿班”的后人还在搞这个布袋戏。其基本要素包括唱腔、锣鼓、“头”、服饰、道具、表演等。木偶戏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样的社会功能。附近的县是石阡特有的,所以有“中国木偶戏之乡”的美誉。2006年获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傩戏
傩戏被专家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石阡的傩戏活动始于元代,明清时期遍及石阡全境。现有傩戏班近30个。傩技很惊险,比如“上刀山”“下火海”。1998之后,诗倩诺面膜连续三次在北京和深圳展出,受到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仡佬族傩戏的面具大胆夸张,每一个面具或真或美或丑,都是仡佬族人民雕刻的惟妙惟肖。
(3)长号唢呐
楼上的村长,唢呐,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属于自然形成,自由组合的民间乐队。现在村里有两支长号唢呐队。每当有婚丧嫁娶、乔迁、生日庆典之类的活动,都会邀请长号唢呐队为其庆祝或哀悼,这是当地人民喜怒哀乐的真实写照。现在你可以播放80多首关于情感和生活的歌曲。
(4)民间艺术
楼上村在民间艺术中自成体系,表演形式独特,风格独特,灵活多样,颇具地方特色。有花灯舞、花灯戏、秧歌、龙灯等群唱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和表演,重要节日还自发组织演出。
不及物动词保护措施
楼上的古村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最远的是明代古民居。多年来,明清时期原有的古建筑、古树、古墓葬,在民众自觉的保护意识下得以很好的保存,多年的历史被民众自编的族谱记录下来;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楼上古村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加大财政投入。保护机构、保护范围、保护标志、保护档案“四有”逐一落实,防火、防盗、防破坏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较为完善,使楼上古村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较好保存。
(1)具体措施
楼上古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就是保护古村的形成、空间格局、街道尺度、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要素,延续历史文化环境。贯彻“分类保护、积极修复、严格控制”的工作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历史文脉延续,传承历史遗产,加强文物保护。
1、保护规划范围内的建设单位,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具体要求,并依法取得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设计单位应当按照保护规划中规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2、保护规划范围内不得有下列行为:
(1)违反保护规划拆迁或建设;
(二)改变保护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的;
(三)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反建筑体量、色彩要求的;
(4)破坏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确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
(五)其他不符合保护规划的行为。
3.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分类、保护和整治:
(1)不可移动文物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2)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
(3)其他建筑按照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整改,楼上。
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具体分类标准、保护和修缮要求由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4.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或者建筑,由县人民政府统一确定,设立保护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非法移动、拆除保护标志。
5.古寨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设施和通道应当按照相关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因保护需要不能达到规定标准、规范的,公安消防机构和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协商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6.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不得非法拆除、改建、扩建。
7、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文物或建筑,应报经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县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后实施。
(二)文物修复、环境整治工作。
1.2004年,石阡县建设局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石阡县上古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于2005年3月通过论证。
2.2004年8月,县财政投入20万元,对古寨的梓潼宫、戏台、天府井进行了修缮;
3.2005年,上级有关部门投资60万元对古寨内部环境进行了整治。
4.2006年,贵州省建设厅投资24.8万元,对楼上村的道路、排水系统等环境进行了改造。
(3)最终目标
通过制定楼上古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措施,加强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设立保护机构,明确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建立保护档案,延续楼上古村数百年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保护文物古迹,实现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七。历史文化资源综合评价
楼上村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多,文物古迹丰富,历史文化价值高,对当时社会的民俗学、风水、环境生态等方面都有研究价值。该村还拥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神奇奇妙的自然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所以楼上村是典型的明清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