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我:大秦乐陵的印章与乐陵的起源
所谓泥封,是指带有古代官印的胶状泥团,一般用于简牍的密封,即简牍外表“绳封、泥封、印封”,防止文书外泄,类似于过去的蜡封。泥封最早使用于东周,主要在秦汉时期。到了魏晋隋唐时期,随着帛、纸等书写材料的广泛使用,竹简逐渐被取代,泥封被淘汰。
据悉,该琵琶最早发现于清道光二年(1822)。是四川一个农民挖山药时偶然得到的一批带有文字的泥块,后来被碑刻家和古董商收藏。后来随着琵琶的不断发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向家巷村出土了大量秦代琵琶,轰动了学术界。它被誉为秦文化发展史上继秦俑、秦简之后的第三次发现,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人文艺术内涵,涉及政治制度、疆域范围、行政设置、地名传承、文字沿革、书法篆刻等等。
无独有偶,上海博物馆里有一枚与乐陵有关的秦代印章——“乐陵殷诚”,对于证明乐陵建市建县的历史非常重要。
这枚“乐陵殷诚”的印章可以用一只手支撑着,它是由一个褐色的带边的圆形泥块制成的。它的形状是一个四字田字格,四个字都是标准的秦小篆字体。原篆用阴刻,篆用阳刻后,阅读顺序由下右向左,字清晰可辨,呈现出刚健古朴的面貌。
它就像一把乐陵历史的钥匙,等待着人们去破解乐陵的“家世”和来源。也似乎预示着,这个自2000多年前来到至今从未更名的沧桑古县,正在迎来一场生机勃勃、璀璨夺目的蝶变。
根据博物馆介绍上的文字,“乐陵殷诚”鲁特琴很可能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发现的,极有可能是在关中出土的,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是在秦都咸阳城附近发现的,尽管秦始皇并不知道。
秦倪锋的出现犹如“秦王横扫六合”的帝王气势,可以说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缺。比如,有学者考证秦代有732个县,其中谭启祥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卷》(1982年出版)标注的县有306个,与秦倪锋匹配的县有110个。此外,还有65438个郡后来被确认为秦郡,但没有在地图上标出。
乐陵设郡的时间一直被西汉设郡的观念所忽略,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的那一年(又称汉高祖五年)。这种说法最早来自于汉代的地理记载,但随着秦封“乐陵殷诚”的属地存在,西汉设郡的想法破灭了。
查阅《秦代行政地理》、《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可知,乐陵地区在秦代属冀北郡管辖。那么,乐陵在大秦帝国的行政版图上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这里可以简单地从行政和官职两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有秦朝,九州统一,郡县众多。乐陵是世界上732个县之一。仅从这一点来看,至少乐陵建郡的时间可以谨慎地提前20年(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毕竟具体年龄未知。凡是能买下一个县的,都足以说明乐陵在秦朝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富庶之地了。如果联系到当地关于秦始皇东游尝枣、累倍而胜、千子渡东、千子镇等动人传说,甚至可以感知到乐陵在秦时期确实是一个人口繁盛、物产丰饶之地,是大秦帝国渤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二,秦朝在县级官僚的设置上,大县设令,小县设总监,有县丞、县令。《史记·尚军列传》载:“(商鞅)集小城市为郡,令而诚。”可见,设立县丞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一环,地位仅次于县令。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县丞主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文书等除军务以外的工作。由于郡县令是由中央政府任免的,因此,在报告地方事务时,县令程灿可以直接与皇帝沟通,而无需经过郡县一级。有了这张“乐陵之印”的印章,我们不妨推测一下,2200年前,乐陵县令必然会将乐陵特产的美味金丝小枣献给秦始皇,并大赞如画的丹青枣林,宛若仙境。或许这激起了秦始皇东游枣林,招乐陵子弟出海求仙药的念头。
至于乐陵殷诚的印章泥的用途,将来或许可以复制放大,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乐陵博物馆,让人瞻仰和赞叹其古风。也可以把乐陵的篆书作为乐陵千年枣林旅游区的标志符号,或者做成旅游装饰品、景观雕塑,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乐陵。
幸运的是,有人已经对这个粘土印章进行了初步研究。2017有人写了一篇战国时期乐陵郡的考证,在网上流传。以这枚泥印为物证,结合伐齐(公元前284年)的历史背景,很有底气地得出结论:“乐陵郡不仅在秦朝就建立了,公元前284年也建立了。
关于乐陵地名的由来和市县的建立时间,包括地名的读音,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乐陵官方越来越倾向于将乐陵的地名和由来与乐毅的伐齐联系起来,可能有宣传和提高当地声誉的需要。但伐齐建乐陵城之说,确有出处,出自唐代地理名著《元和县志》:“乐陵,本燕攻而建,汉以为郡。”
根据“乐陵之玺为秦物”的事实,显然将乐陵称为“韩伟郡”是有错误的。但是,根据《战国乐陵郡考》一文的说法,乐陵“为易所立”需要慎重。要知道,市是市,县是县,市是具有军事和居住功能的客观实体,县是具有行政职能的机构设置。两者虽有关联,但不能完全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市在前,县在后,县依附于市。假设乐陵城建在乐毅法齐,考虑到当时乐陵的地形(地处平原,高出于陵之上)和地理(燕齐交界处),而乐陵的“乐”字又与姓谐音(这里“乐”据说按古音读作lào),可以说乐毅在这里同时建城又建郡。
另一方面,乐陵先建城,设县。是伐齐的产物,还是秦统一六国后“去郡”的产物,还是更早?目前我们不得而知,毕竟这一块在历史和文物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但这张“乐陵之玺”至少可以说明乐陵在秦代是有名字、有城、有县的。因此,要想彻底揭开乐陵名字的由来和市县的设置之谜,恐怕还得等对乐陵东南部有“乐陵第一城”之称的魏王城遗址以及国内其他历史遗迹的深入考古发掘。
乐龄的神秘和动人之处就在于此:她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无与伦比的优雅,而且在谦逊和羞涩之间“还在她的吉他后面向我们隐藏着半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