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税收政策变化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而选择和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这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税法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下是布兰奇关于2017税收政策变化的信息。先来看看2017个税法的主要变化!

2017税收政策变化_ 2065 438+07税法主要变化_ 2065 438+07税法有哪些变化?

原标题:2017我国税收征管体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回过头来,进行新的探索。

在新一轮财税改革到来之际,回顾1994以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历程,对于探索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取向和路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总结1994以来我国税制改革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将?20年来税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作为税务总局2014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的指导下,组织11省、市、自治区国税局、地税局相关人员成立课题组,经过9个月的努力,课题组形成了2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分为8个子课题。其中,分题目?20年来中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承担。在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了一份6万字的报告。本期《财税理论专刊》与读者分享安徽省国税局的部分研究成果。

税收征管立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税收管理实施细则对税收征管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1986年4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税收征收管理的行政法规。

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这部法律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税收征管特别法。

1994之后,完善了以税收征管法为核心,以实施细则为补充,以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税收征管法律体系。

修改完善税收征管法。经过1995的个别条款修改、2001的大范围修改和2013的个别条款修改,完善了税收征管法。目前,新一轮修订正在进行中。

修订完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2002年9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税收征管法的实施细则。20112年10月9日,2013年7月8日,国务院分别进行了修订。

建立配套的法律体系。20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基本完备的配套法律体系。

征管模式改革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税收征管模式是以税收管理员为核心,以家庭税收征管为一体的传统税收征管模式。

?纳税申报,税务代理,税务检查?征管三位一体模式。1994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取消专项管理人员固定户管理制度。

?一个系统,四个系统?收集和管理模式。1997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提出了税收征管改革的任务,包括建立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税务机关与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服务体系等。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税收征管的五个转变:从分散粗放管理向集约规范管理转变;从传统的手工征管向科学征管转变;从上门收税到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从排他性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纳税服务从单一化向规范化转变。

?技术加管理?收集和管理模式。21世纪,税收征管更加注重税源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税收征管水平大幅提高。

注重税源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近年来,各地出台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搭建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加强分类管理、实施大企业税务专业化管理等多项改革措施,税源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税源管理改革

近20年来,税源管理的理念日益成熟,逐渐从简单的分户管理发展到专业化管理。

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1994之前,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的主力军。从65438到0994,对收税员制度进行了系统改革,将上门收税改为纳税人自核自缴,并设立了独立的稽查机构,使收税员的征收和稽查职能分离。1997税收征管改革,取消了税收管理员的固定户管理制度,实现了从专业户到专务的职能转变。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科技加管理的改革方向。2005年3月,总局发布《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明确了分户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2008年,全国税收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以大型企业和重点行业税收管理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专业化管理,标志着税源专业化管理制度正式实施。

税务风险管理改革。税务总局提出,结合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纳税评估改革。近年来,纳税评估开始走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轨道。

大型企业税收管理改革

近20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改革。

建立专业的管理模式。第一,建立专业化管理的组织结构;二是整体实施风险管理;第三,完善职业化管理的基本制度;第四,提高专业支持能力。

建立风险防控引导机制。2009年5月,发布《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选择45家企业作为税务总局指定联系企业,提出建立大型企业税务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指引、重点行业税务风险特征数据库和税务风险管理建议书。

建立税收遵从管理机制。2011年7月,《大型企业纳税服务与管理规定(试行)》发布。2012 10国家税务总局与中国海洋石油、中国人寿、西门子签订税收遵从协议。此后,各地签订了税收遵从协议。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签署《税务风险管理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新常态下税企合作合规的新篇章。

建立协调的监督机制。探索大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形成国地税两级统筹、上下联动、协作配合的管理模式。

建立大型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行业基础信息库。建立定点联系企业纳税服务外网平台,实现内外网无缝对接。

纳税服务改革

1993,我国提出了纳税服务的概念。纳税服务大致经历了基础建设、标准化建设和专业化、标准化建设三个阶段。

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第一,构建充分沟通的售前服务机制。从1992起,全国税务系统每年4月都会组织税收宣传月,通过规章制度对宣传咨询服务做出明确规定。二是构建便捷高效的税收机制。规定了办税服务厅的具体服务标准,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制度。三是构建事后维权快速反应机制。完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和行政复议制度。

商业创新。主要包括:多次统一和简并,修改和取消部分涉税资料。简化纳税流程。实行一窗式一站式服务,优化纳税服务结构。

模式创新。主要包括:创新宣传咨询和个性化服务。建立涉外服务网站,及时传递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完善办税服务厅建设。积极拓宽税收渠道。

税务稽查改革

1994之后,税务检查和日常检查逐渐分离。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和成熟的税务稽查体系。

我们将实施市级检查制度。1994期间,各地在建立检查机构时,大多实行区级和市级两级检查制。1997,县级开展检验管理模式改革。2001 1国家税务总局提出,逐步推行市(地)、县(市)两级一级检查制度。2011税务总局提出充实省市稽查力量,全面推行地市级一级稽查制度。2065438+2002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启动稽查管理模式改革。河北、河南、安徽、湖南四省作为试点,成立直属第一稽查局,业务由省局稽查局领导。青岛市国税局下设第一、第二、第三稽查局,受市稽查局统一领导。省局直属稽查局的组建是改革的重要环节,这种模式还在探索中。

基本制度不断完善,更加具体化、科学化。1995《税务稽查工作规定》在选案、稽查、审理、执行等环节形成了分工制约机制。2009年的条例修订体现了公正文明执法的理念。2002年《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首次明确省级以下税务局稽查局为执法主体。

规范企业管理。除工作规则外,国家税务总局还制定了一系列稽查管理办法和规范,加强国税、地税之间的稽查、审理、申报、监督、协作等业务管理。

征管信息化建设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包括以下重点领域。

金税工程。1994下半年,防伪税控系统和交叉稽核系统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1997金税工程被确立为国家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6月1998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金税二期工程。2001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到省市县国税局四级网络全部联网,金税工程在31个省区市上线运行。2013年2月,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率先在重庆国税、地税系统单轨上线。金税三期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体系?。2014第一阶段工作进入验收期。

综合征管信息系统。1999年,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发第一套基于广域网的税收征管主体软件。此后,它委托开发了一个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 ),涵盖三个应用层面:基层业务层面、省市监测层面和国家税务总局决策层面。从2005年开始,在各省税务局集中推广。2007年,除上海和西藏外,省级税务局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处理。

其他税收征管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出口退税管理和纳税服务的信息化,以及电子税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发票管理改革

1994税改后,凭票纳税管理?使发票具有重要的税收意义,成为监控税源、维护税收秩序的重要工具。

基本制度改革。1993 12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颁布实施《发票管理办法》,随后国家税务总局根据授权颁布实施细则。2011年2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新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4 12国家税务总局再次修订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印刷和票证管理改革。逐步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印刷经营权的收缴,逐步统一和完善发票防伪措施。票证样式管理权,逐步修改和取消手写增值税专用发票,统一普通发票和简并票证样式,统一工业发票样式。

门票管理改革。首先是改革审批制度。2065 438+2004年3月?方便税春风行动?,取消手工旧检,大幅简化专用发票审批手续,实行分类分级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工业发票的使用管理,规范开票管理。

改革监测方法。一是开展综合治理监测,形成了国务院主导、地方政府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实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制度,形成税务系统监控机制。二是实施税控装置监控。三是试行网络和电子发票监控。

税收抵免制度改革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的税收信用制度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

2003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纳税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使我国第一次有了衡量纳税信用的统一标准。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 -2020年)》,明确了税收领域信用建设的要求。2014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纳税信用管理和信息公开进行规范,使其制度化、社会化、常态化。2014年8月,《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试行)》颁布,规范统一了纳税信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税收抵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管理方式。2014抵免法将适用对象限定为已办理税务登记、从事生产经营并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纳税人,并将评价期调整为一个纳税年度。

完善评价内容。2014学分法调整了信息采集范围,增加了外部信息,采用年度评价指标评分和直接分级的方法。

完善激励措施。2014相关文件定义了更有效的守信激励措施和更有效的失信惩戒措施。

绩效管理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税收征管质量评估和2001开展的税收执法责任制评估,为新时期税收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 13年2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实施绩效管理的意见》,各地开展绩效管理。明确意见?构建一个索链,一个闭环,一个格局,一个机制?的主要目标。评论?一年试运营,两年出成果,三年创品牌?根据绩效管理的部署,201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全国税务系统绩效管理全体面试官工作方案》、《绩效考核指标2.0版》、《税务系统绩效管理加减项考核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加减项考核细则》等。国税系统绩效管理全面实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绩效管理局面。

税务机构改革

65438至0994税收征管改革后,在各级税务机关的支持下,税务代理行业发展迅速。

规范行业管理。一是清理整顿,脱钩改制。到2000年底,全国清理、整顿和改制工作基本完成,税务代理机构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和行业协会。1997 11国家税务总局成立注税管理中心。2005年《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总局和省级注税管理中心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对税务师协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1995年2月28日,中国税务咨询协会成立。2005年《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注册税务师协会的性质、基本职能和要求。三是规范其他管理。如规范收费管理、开展内部专项检查、建立公告制度等。

规范资质管理。一是规范事务所管理,出台一系列措施,明确界定审批事项。将部分审批改为备案,规范非涉税中介机构执业行为。二是规范注册税务师管理,出台一系列规定,规范资格考试,改革注册制度。

规范企业管理。除了全面的行业规范,国家税务总局还出台了业务指导规范。

前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变革的新时期,税收征管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2013全国税收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税收现代化,以六大体系、六大差距、六大创新全面阐述了我国税收现代化的宏伟愿景、现实差距和解决路径。新时期税收征管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着眼服务税制改革和社会经济改革大局,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完善税收征管立法等方面建立健全能够促进市场规范发展、社会公平和科学严谨的现代税收征管, 深化税收征管模式、税源管理、大企业管理系统、纳税服务、税务稽查、税收征管信息化、发票管理、纳税信用体系、税收征管绩效管理和税务代理改革。

税收政策原则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是广泛的。首先,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只有获得财政收入,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建立正常的生产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税收对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有直接影响。理想的税收政策既要满足国家的财政收入需求,又要对社会经济没有不利影响。为了制定正确的税收政策,我们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税收政策的制定既要保证财政收入,又要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了,才有稳定充足的财源。制定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繁荣。在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条件下,从实际出发,考虑国家整体财力的可能,以及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确定一个适度合理的总体税负水平。既保证了金融需求,又有利于经济发展。就不能强调一下吗?保税?不考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能只追求一时的吗?经济发展?不注重社会事业建设和经济长远发展。

2、税收政策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税收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平等竞争环境的形成,要坚持公平税负原则;结合财政政策的实施,要有利于经济宏观总量的调节;有利于各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的公平竞争和发展;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3、税收政策的制定,以政企分开为基础,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形成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从而进入市场,在竞争中生存发展。

猜你喜欢:

1.2017税收政策

2.最新税法知识2017

3.2017国税改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