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是怎样的佛教圣地?
老挝建国于749年,一直处于周边列强的争夺中。1353年,流亡吴哥的曼斯瓦亲王法安建立了独立的南漳王国。法昂在柬埔寨长大,娶了当时吴哥窟的女儿,在吴哥窟的支持下获得王位,并在琅勃拉邦建都。之后南传上部传入老挝,逐渐发展成为国教。琅勃拉邦最初是吴哥窟送给法昂的一尊佛像的名字。为了支持从吴哥赶来的僧人传法,南漳王还修建了著名的博沙罗寺。
到15世纪上半叶,波提萨拉国王(1520 ~ 1547在位)曾三次与暹罗军队作战,一度占领泰国清迈。此后缅甸取清迈,攻占万象,老挝日渐衰落,于17年底成为越南的附庸国。18世纪,南漳分为万象、琅勃拉邦、巴色,成为暹罗的附庸国。19世纪初,赵浩棋阿奴在万象建国,国家形势依然低迷。
尽管老挝历史上内忧外患不断,但上座佛教始终稳步发展。公元16世纪,毗瑟奴拉的王建建造了苏伟寺,并将佛经翻译成老挝语。他的继任者波提萨拉国王命令人民献身佛教,禁止鬼神,从而使佛教空前流行。波提萨拉之子setthathirat(1548 ~ 1571在位)继续崇奉佛教。最初来自斯里兰卡的玉佛雕像受到清迈的欢迎,并供奉给万象的玉佛寺。在万象建了一座大佛塔,占地100亩。塔身镀金,又称“塔龙”,成为老挝佛教文化的象征。公元17世纪,苏里亚国王旺萨(公元1637 ~ 1694)将老挝的佛教推向了顶峰。他将佛教统一于王权管辖之下,任命僧王,建立僧衔,创立佛学,倡导研究佛经,使老挝成为东南亚佛教的重要基地。
19年底,法国殖民主义占领老挝。二战结束后获得独立,不久又陷入新的外来侵略和长期战争。在外族入侵时期,佛教一方面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僧侣和佛教徒的爱国热情。20世纪初,佛教在老挝逐渐复兴,并在30年代达到高潮,与整个东南亚的佛教状况相呼应。独立后,老挝也试图巩固佛教作为主导宗教的地位。1947宪法规定佛教为国教。1959年颁布《僧伽法令》,制定了许多细则。实际上是将佛教的全部管理权集中在国王手中,削弱和限制了僧侣对政治活动的干涉。
万象是一座安静而美丽的城市。市区东西长,南北窄。从空中看,它像一弯新月,因此有“月亮之城”的美誉。市区紧邻湄公河东岸,自西向东向北延伸,形成“上”字形。环境幽静,绿树成荫,随处可见老挝的国花——昌巴花(鸡蛋花)。塔德大道是一条宽阔的滨河大道,贯穿整个城市。大道两旁,椰子、香蕉、槟榔、桂圆、凤尾、相思树等高低植物交替生长,树木遮阳。每年四五月,梧桐盛开,红如火。它是万象最美的街道。作为一座历史古城,万象之美还体现在它的古建筑上。由于老挝85%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万象随处可见寺庙和佛塔。这些古老的佛教寺庙、精美的宝塔和精美的浮雕浓缩了老挝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所以万象又叫“永镇”,即“寺庙多的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万象东北郊区的宝塔。关于这座宝塔有许多传说。一种说释迦牟尼的头发埋在宝塔下面,一种说释迦牟尼的舍利埋在宝塔下面,还有一种传说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建宝塔的地方住过。老挝人将佛塔视为佛祖圣灵的象征和圣洁的象征,佛教徒经常来此朝拜。
此外,万象主要的佛教寺庙还有玉佛寺、瓦夏吉寺、瓦西孟寺、瓦翁德寺、瓦音冰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