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序)丛书及秦汉史简介
下面我将一一介绍秦汉时期的书籍!
历史记录:
共130卷,汉代司马迁所撰。《史记》全书52万字,从传说中的五帝开始,到汉武帝末年结束。它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该书比先秦时期略短,比秦汉时期更详细。从秦商鞅变法到汉武帝末年的历史,约占全书五分之三的篇幅。
《史记》的史料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先秦文献和档案,还有作者司马迁在自己游历中的所见所闻。书中一些汉代人物的故事,甚至是司马迁亲自接触才得知的。在此基础上,司马迁通过审信择善,当书为书,则正确、可疑、或欠缺。刘向、杨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认为他历史好,认为“文笔直,内核不空,不藏恶,故称之为录。”作为一部大型通史。
《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切法律法规和重大事件,以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关系,甚至东亚、东南亚、中亚周边国家的社会状况,都在书中有所体现。其中记录的历史人物,从皇帝、将军到游侠、商人、医生、博士,大多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
《史记》在其流传过程中,有其不足之处,也有其补充之处。最早提出《史记》缺失的是东汉的魏宏。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史记缺十篇,有录而无书”。
三国时期,张列举了十篇佚文,分别是《景帝纪》、《武帝纪》、《礼记》、《乐书》、《兵书》(据法书)、《汉以来将军年谱》、《三王世家》、《日人列传》、《龟策传》。他还指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传》、《日本人传》是对元楚和的补充。后人对张炎的说法褒贬不一。一般认为,十篇并不全失,楚也没有补四篇。这一版中标的都是“楚先生说”,虽然缺乏历史知识和文采。
其他补遗有刘向、刘欣、尚丰王、魏衡、杨雄、石岑、沈良、斯仁、金凤、段素、则丹、严丰、荣卫、小粉、刘尧等。,而补品的内容很难找到。
注释《史记》的第一人是董* * *杜妍,他写了一卷《史记》,死得早。此后,晋代的光绪、的裴潜、相继诞生,唐代的徐子儒、王元、陈伯玄、徐坚、李真、刘伯庄、窦群、裴安石、司马振、张守节等都对《史记》进行了注释,但只有裴潜的80卷本《史记集》流传至今。裴注重释义,司马是意音并重,张著是最细心的,尤其是地理。三部注释书各有其道,在北宋《史记》正文下流转,形成了今天版本的模样,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方便。
《汉书》:
共120卷,东汉班固所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在吸收《史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纠错和补缺。如《惠帝纪》补充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增加了王陵、、蒯通、、贾善的传记,张骞的事迹摘自《魏将列传》,并加以扩充,设专传。此外,在贾谊、晁错和韩安国的传记中,补充了许多诏令。其中比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谈军务》和《招民徙》就特别有名。完整地引用诏书和奏折是《汉书》的一个重要特点。
此外,边疆少数民族的传记也相当丰富。班固在地方志和史表的写作上有许多突破,显示了他的博学。比如《百官官表》就是现存最早的秦汉官制大纲。虽然细节不太清楚,但是极其必要。
如刑法、地理、五行、文艺、饮食五部编年史都是原著,是讨论法律制度、地理沿革、天文气象和生物变异、秦汉古籍起源、秦汉财政经济状况的必读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对于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不仅参考了班彪的《史记·列传》,还借鉴了刘向、刘欣、杨雄、尚丰王等人的研究成果。比如《汉高祖纪》用了刘向的《汉高祖颂》,伊脱胎于刘欣的《七观》,而《郊祀纪》部分用了的《合禅补书》,张汤的《传》引用了的个案故事。内容丰富,叙事有条理。
《王莽传》是研究新王朝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与《东观史》和《后汉书》相比,它有意无意地美化了刘秀对王莽的谴责。《韩曙传》客观翔实,越来越有价值。受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班固恪守封建礼教规范,笃信天命。他不能像司马迁那样坦诚直言,但他避免了。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书传统的影响,所以不敢对《史记》中所写的史实掉以轻心,能一波三折地反映西汉的种种现象。这种矛盾的心理和行为,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
《汉书》中有很多古字古训,很难读懂。有很多人在这上面做笔记。
根据《汉书注》引用的严度理论,严度同时写《史记》音义。但已知《汉书》最早的注释是应劭和傅潜。虽然他们的著作《汉书音义》都失传了,但唐嫣石鼓的笔记中有不少引文,可以一窥究竟。颜师古以其叔父尤钦的《韩曙觉义》为蓝本,汇集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学说,一直在韩曙注释,成为历代最流行的注释。《汉书》中所有流传至今的书籍都使用了严铸。
后汉书:
共九十卷,为南宋叶凡(398-445)所撰。叶凡写完《后汉书传》后,与谢衍合写了《礼乐》、《服饰》、《五行》、《天文》、《郡县》五部编年史。
郡县的记录实际上包括了数百名官员。南七谭写了十首诗,他的《关白》根据叶凡的说法与周俊合为一体。叶凡入狱当天,谢燕燕怕受牵连,销毁了手稿,使模本残缺不全。
在《样书》之前,有关东汉历史的著作不下十部,分别是《东汉书》、《谢承后汉书》、《薛瑛后汉书》、《司马彪后汉书》、《乔华后汉书》、《谢慎后汉书》、《张颖后汉书》、《袁后汉书》。叶凡以《汉书东观史》和华佗的书为主要蓝本,取各家之长,删繁就简,整理故事,后来居上。
因此,到了唐代,舒凡取代了残存的《东关汉记》,与《史记》、《韩曙》并称为“三史”,而东关诸史除袁宏基外,均相继散佚。因此,样书成为研究东汉历史最重要的史书。
《后汉书》以“正代之得失”为旨归,多旨合传而成,以明辨褒贬。
如将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为传记,表彰三位思想家用布针降格朝政的事迹。郭泰、傅荣、徐绍也被列为传记,以突出三位学者的学识。并为邓彪、张瑜、徐芳、张敏、胡光作了传记,以此来嘲讽这五个平庸圆滑的官僚。
不要设置孝义、当谷、文远、嘟嘟、方舒、益民、烈女、官宦等人物传记,描写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类型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东汉的社会面貌。
由于舒凡对文采和简炼的强调,隐藏了一些法规制度的历史事件和具体事实,需要从《后汉书》和《东关佚史》的佚文中加以补充。
司马彪的《续汉书》是以乔舟的《汉东观》为修订版,特别针对安顺二帝以下的东汉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续韩曙》的传记第六部继续消失,只有八部记载保存得较为完整,成为日后《韩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志》中,关白、鱼凫、县志最为重要。
《关白》的记载可以弥补汉代关白吏表的不足。是研究秦汉官制不可或缺的资料,以刘秀定制为标准,按顺序排列官员、将军、朱庆、郡官,梳理官员数量、职务、出身,并附关白官员俸禄实例。秦官员的演变中只有《诗经》和《百官录》略能弥补。
郡国志可以与《汉书·地理志》相比较,以显示地理的演变。
历史和汉代都没有的《舆服志》源于《东关汉纪车服义》,是研究秦汉服饰和车舆制度的主要依据,对研究秦汉文化史和社会史具有特殊意义。
然而,司马彪对食物和艺术作品的渴望未能反映一代人的经济制度和文学和历史经典。
样书出版后不久,南朝人刘钊对其进行了注释,并选录《续汉书》八则,分析成三十卷,并列注释。到了唐朝,张淮王子李习安又为舒凡作了一张字条,因为不是叶凡写的,所以一时风靡全球。于是,舒凡再次孤独地活在世上,刘著也随之死去。北宋干兴元年(公元1o22年),孙瑛建议将注范传和续注合为一书。此后,《后汉书》形成了流传至今的120卷本。
反思:
六十五卷,西晋陈寿所作。《三国志》包括《舒威》三十卷、《舒舒》十五卷、《兀术》二十卷,记载了汉末许多历史事件和大量三国历史事件。
韩济:
共30卷,东汉荀曰(第一部编年史。荀悦,颍川尹莹(今河南许昌)中裕人。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根据《左传》体例,对《汉书》进行删节,历时两年完成。据说这本书“用词、协议详尽,论证优美”,而且“易学易用”。唐人曾经把《史记》、《汉书》、《韩吉》作为一门学科。自《紫同治剑》问世以来,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几近消亡。
后汉纪:
共30卷,东晋的袁弘写的。与《汉纪》中的删节韩曙不同,元稹的成书早于范书,书中许多材料更接近原始材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元稹的精词,却没有被许多范书吸收,往往可以弥补范书的错误和不足。
除上述两个时期外,司马光《资同治鉴》的秦汉部分也不容忽视。其史料虽基本来自前四史、两汉,但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是初学者熟悉秦汉史的入门书。胡三省的注释,音义兼备,考证准确,地理史评详尽,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福黄图:
作者匿名。隋书称之为一卷,翟军杜书称之为三卷,陆淑解称之为二卷。本书共六册,包括秦汉时期咸阳、长安地区的地理沿革、城市布局、宫苑入口、宫阙临别厅、汉墓面貌、祭祀仪式等内容。这是研究秦汉时期咸阳和长安地区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华阳国志》:
十二卷,东晋常渠所作。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此书一至四卷,以地理为主,概述了梁、夷、宁三国的历史地理沿革。第5-9卷描述了公孙述、柳岩、刘璋父子、蜀汉和程汉的历史,以及西晋统一时的巴蜀历史。10至12卷是西汉至东晋初年三国“贤士男女”的传记。书中大部分关于秦汉的部分,都是传记史书所没有的。因此,本书是研究秦汉历史地理和巴蜀地方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
水经笔记:
共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所作。本书在韩《水经注》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修改和补充,详细记述了1252条河流、水道,论述了水道流经地区的山川、河流、城市、关津的地理情况和历史沿革,以及古建筑、石碑、人民故事、民歌、神话传说等。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许多关于秦汉历史、地理、民风的描述,有400多种书籍可以用传记的方式引用,包括一批佚文秦汉史,为研究秦汉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东观汉纪》:约143篇,东汉班固、刘真、蔡仪所撰。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当代史。《汉纪》由班固、陈宗、殷敏、孟頫撰写,并配以《列祖列传》和《英雄列传》,由辛氏、林平、公孙述、肖伟等记载28篇。安帝年间,刘真因两次上书东,被封为“汉纪”。他的作品有记录、表格、名臣列传、学者列传、学者列传、外戚列传等。桓帝时期,卞绍率先撰写了《穆崇传》、《顺烈皇后传》、《安思严传》、《儒林外史》、《关白表》和《官传》。此时《汉纪》有114篇。后来由傅无忌主持,编了《王表》、《太子表》、《英雄表》、《恩泽侯表》、《南丹玉传》、《西羌传》、《地理表》,所以体例都很完备。灵帝时期,蔡邕先后两次主持编纂《朝晖》、《车辐》、《律离》等志,并不断进行列传。汉末,蔡邕受罚,《汉纪》编纂告一段落。自刘振起以来,此书以东关为主要撰写地,故刘钊在其水原朱婧之初称之为《东观史》,隋志沿用此名,流传至今。《东关汉记》是东汉历史上比较原始的材料。
六种汉族官员:
共十卷,孙情·邢燕丛书,收入《平金博物馆丛书》。他编的书如下。
《汉官》,一卷,作者及成书年份也不详。内容侧重于官员、官吏的数量和等级,各郡、县距京城的里程也有记载。
《汉书·官员释》卷一。原名《小学汉官篇》,共三章,是王龙在建武年间所作。他的书,以通内外的立场,触及四夷,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汉书九义》两卷,和《补遗》两卷。原书有四卷,东汉魏弘一郎所撰。这本书不仅讲官制,还涉及很多礼仪,比如故土、祠堂、春桑、击掌、祭天等等。这本书是六书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汉·关彝,卷二。原为东汉大帅应劭所作,共十卷。在迁都许时,旧章湮灭了荀悦的介绍,秘书难得,于是英绍把旧闻整理,写成了这本书。在汉官的所有著作中,这部著作最为系统,佚文史料价值最高。
汉代封爵仪式选,卷一。简称《汉官典志》,或《汉官典义》。原为两卷,东汉蔡维维所作。官制与写谒见仪式杂记。
《汉仪》一卷,吴太师、丁福著。与其他书籍相比,它篇幅简短,流传不广,鲜为人知。
这六部书是汉代最原始、最丰富的官礼系统记述,可以弥补韩曙关白《公卿表》和韩旭白树《官志》的不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说文解字》:
共三十卷,东汉许慎所撰。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确定词源的字书,对古代文献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方言:
共十五卷,西汉杨雄所撰。它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今郭璞注仅存十三卷,后人略加补充。该书在用汉代通用语解释方言的同时,也反映了汉代衣食住行、风俗民情等社会生活的史实。
名称的解释:
共八卷,东汉刘茜所撰。这是中国第一部用声音解释词义的训诂书。全书二十七篇,分为天、地、山、水、丘、路、州、形、貌、老少、亲属、言语、饮食、挑丝、饰、衣、宫、床帷、书约、礼、器、乐器、兵、车、船、病、丧制等等。
紧急文章:
《西汉史》共31章。这是一本关于童年的书。该章为开篇,后六章描写姓氏,共有113个姓氏;“物”篇第十八章涵盖了工具与日用器皿、兵器与车马、衣服与鞋子、建筑与室内陈设、人体生理与疾病、药物、作物名称、花、鸟、虫、鱼、兽。刑法有三章;第二章:叙利亚官员与地理;最后一章以赞美韩德结束。这本书反映了广泛的社会,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汉代社会史的有用信息。
新话:
上下两卷,共十二篇,陆贾写的。该书以黄老思想为核心,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政令统一、选贤任能、崇尚仁爱。
新书:
又名甲子,贾谊写的。本版共15卷,共58篇(缺《问孝》、《李融语》)。书中提出了以民为本、合理分配赋税、重农抑商、加强对诸侯国的制约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是研究汉初历史和贾谊思想的重要材料。原著也被涂改过,真伪良莠不齐,要注意。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韩曙文艺志》内部文章21篇,外部文章23篇。这个版本只包含内部章节。淮南王刘安邀学者共同编撰此书,以道教为主,兼取儒、法、阴阳五行之说。该书是刘试图维护文景时期封建割据的代表作,对了解朝廷与地方的政治斗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春秋》故事:
十七卷,八十二篇,董仲舒写的。它的主要内容应该还是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大一统"的主张,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适应当时封建统治者需要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新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是了解西汉中期思想政治状况的重要资料。
白虎依桐:
《白虎通》又称《白虎通德伦》,共四卷,将儒学与预言迷信紧密结合,进一步神化了儒学。这是研究东汉思想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
总的来说:
共三十卷,王充写的。全书八十五篇,其中《邀篇》录无篇。王充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他无情地抨击了当时盛行的占卜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神学思想。王充深谙汉朝历史,经常借此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同时他也提到了当时不同的社会思潮,所以这本书是研究汉代社会史的有用资料。
潜在丈夫理论:
共36篇,王符写的。此书强调民本思想,要求改变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以达到振兴汉室的目的。这是了解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沈剑:
共五卷,由荀曰。本书恪守传统儒家思想,但反对迷信占卜,主张德刑结合,限制兼并,以缓和社会矛盾。书中还极力主张约束权臣,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以加强皇权。这是研究汉末思想的又一重要材料。
西汉桓宽主编《盐铁论》十卷六十篇。第一至第四十一节简要介绍荀悦,描述了会议的正式辩论情况和双方的主要观点。第四十二条至第五十九条写会后双方关于匈奴政策和法律制度的争论要点。最后一篇是前言。该书生动、全面、简明地介绍了汉武帝的主要经济政策及相关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是研究西汉经济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氾胜之之书:
一共十八篇,是西汉的氾胜之写的。这是他指导关中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书中除了主要农作物的一般栽培技术外,还介绍了区域种植、耕田、选穗、稻田水温调节、桑苗扦插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了解汉代农业历史的珍贵史料。
四个人的月亮秩序:
共一卷,东汉毛毳所作。本书仿《礼记》,按月记录地主庄园的生产生活,反映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的面貌,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太平经:
共170卷,现存57卷,是中国主要的道教经典之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夹杂着巫术。其中,神秘的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平均思想成为张角组织群众、发动黄巾起义的思想武器。后来经过几代信徒的推广和扩充,形成了170卷的庞大规模。《太平经》对于探讨东汉初年道教的形成及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定制依桐”:
全书30卷,现存10卷,东汉应劭撰。该书反映了东汉不同的社会风俗,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中大部分史料在传记史书中已失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周郐舒静:
共两卷,最迟写于汉武帝时期,是对先秦以来天文算术经验的总结。其天象主张遮天之说。数学的贡献表现在分数算法、平方根算法的应用和勾股定理的结论。
《九章算术》:
共九卷,作为东汉和汉武帝的著作。作者无考。这是世界古代数学杰作之一。其中的分数计算法、负数计算法、比例计算法,以及平方根、平方根、二次方程、联立线性方程的解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是了解汉代数学成就的重要资料。同时,在计算中还可以了解汉代的经济政策、物价、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史料价值很高。
神农本草经:
秦汉时期,人们伪托神农书写。它收录了365种药物,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药理学和植物学分类专著。
《伤寒论》;
十六卷,东汉张继所作。原书散佚,西晋王叔和得其残稿。经过加工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是了解汉代医学水平的基本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