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的习俗是什么时候来的,为什么老人们不喜欢?
纹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又称为刺青、刺青脸、绣脸、扎青、聂刺。方法是在人单调的皮肤上纹身墨水,形成特定的图案、符号和文字。“纹身”的习俗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纹身起源于原始社会。《礼记》中记载:“东亡,文身,故无食。”意思是古代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从来不戴头发,而是留长发,纹身,吃生食。比如《战国策》?赵策也记载:“被文身,错臂左,瓯越人也。”研究表明,早期的文身是为了区分部落,也是一种成年礼的方式。
纹身在宋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习俗。比如《水浒传》第二集,史进刺了九条龙全身刺绣,所以江湖上称他为“九文龙史进”。在第四十四集里,对杨雄外貌的描述中有一句话,说他“秀出一朵花绣如靛”。在宋人看来,如果在漂亮人物的形象上加上文身,就会增强美感。
至于老人们不喜欢的原因,一是会让人联想到暴力、血腥等不好的东西,二是按照传统儒家观念,身体皮肉之苦的父母是不能随意伤害的。但实际上,现在纹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手臂、腿、脖子上的纹身已经变得光明正大,占据主导地位。年轻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一种自由,与身份、地位、叛逆无关,表达的是内心的向往和追求。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