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文化
流行于郯城一带的喜歌,是两千多年来当地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由一名歌手(被称为有儿有女的男子)领唱的民间叙事诗。它的歌词简单、典雅、幽默、生动、深刻、有趣、朗朗上口、平实。在汉族的婚俗中,郯城的“喜歌”独树一帜,影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山东、江苏、安徽一带,被誉为我国婚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庆祝、祝福和劝导的语言,渲染了热烈的气氛,传达了良好的祝愿,传播了热烈的劝导。郯城“喜歌”历史悠久,中国传统著作《诗经》中所描述的婚礼习俗和礼仪已经开始出现。对宋朝的东京梦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和描写。后来的《藏芥菜笔记》、《辍耕录》中已经详细记述了“夫妻下轿走俏”、“跨鞍”等独特的婚礼习俗。《喜歌》是以郯城婚礼进行顺序为基础的民间咏歌,严谨、自然、工整,结构完美。可分为出闺、新娘上门、新人走红、伸手摇钱树、斗财、拜天地、洞房见新人、洞房邀新人、敬酒、摊帐等十个板块。从“闺歌”唱出,以喜事为序,自然而微妙地向人们展示了汉族婚俗的特点。郯城“戏阁”在郯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