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域国家兴亡史

汉朝的西域,有很多小国。从张骞空心化,宣帝皇帝设立都城守卫,直到班超、班勇父子长期在此居住,西域诸国的历史和沿革才逐渐为中原人所知,《汉书》和《后汉书》都留下了这方面的宝贵资料。

有学者认为汉代的西方国家是古代城邦。最近在关于中国城邦的讨论中,又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城邦在古代世界是普遍存在的,奴隶城邦是所有古代奴隶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所以,如果西方国家确实是城邦的话,或多或少会是对上述普遍的城邦观的有力支持。

然而,汉朝西域诸国真的都是城邦吗?

就目前的学术讨论来看,关于古代世界城邦的特征,至少有两种基本观点,即:(1)以城为国,人少国少(外在特征);(2)早期国家实体(内在本质)。在我看来,这两个特点,前者规定城邦规模小,城邦的经济、政治、精神生活对城邦意义重大后者规定城邦是人类离开原始社会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我们就拿这两个特点来考察一下当时的西方国家。

狭义的西汉都护府管辖的西域有50个国家。其中,

天山南路南国有:格强、楼兰、且末、小湾、京觉、荣禄、一米、曲乐、玉田、莎车、* * *十国;

天山南路以北的国家有:疏勒、卫头、温宿、古墨、龟兹、吴磊、曲黎、尉犁、焉耆、丹吉尔、郭珊、部落虎、车氏郭谦、车氏杜威,十四个国家。

天山北路上的国家有:车氏后国、车氏后城、蒲、蒲后国、于立世、单桓、吴起、北陆、北陆后国、劫、东和密、西和密、乌孙、* *十三国;

青岭以西十二国:皮山、西野、何姿、伊乃、五三、埔里、无雷、难包、毒捐、修浔、桃淮、大宛、* * *;

加上汽车司机给国家附加的黄金,* * *就是五十。

除上述50个国家外,广义的西域还包括康居、洋柴、大岳、武夷山、李、并州、安宁等地。,暂且不论。

看狭义的西域五十国,我们首先会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国家根本没有建过城。这种国家往往是由一些“以畜追水草,而不耕田”、“隐居”、“居无常”的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一般称为“游历国”在上述50个国家中,明确记载有15 * * *个国家没有建城。它们是:

围头(“王智围头谷”);

狐狸精胡(车顾);

车氏后郭(《王图古》);

蒲(《知望天山虞书谷》);

于立世(《知望独孤》);

吴贪婪而傲慢(《王辖于娄谷》);

地势低洼的国家(《王·的运河流域》);

劫国(《知望天山东单谷》);

东和米(《知望天山东对虚谷》);

西与米(《知望天山东于大谷》);

西夜与何姿(《知望湖谷》);

溥礼(《知望溥古力》);

捐毒(《王芷妍顿古》);

休荀(《知望飞鸟谷》)。

此外,还有十个国家没有明确记载是否建城,其中葛强(“以畜追草”)和艾茵(“风俗分约”)可以大致认为是无城的。因此,至少有17个国家“经营国家”或没有城市,约占所有国家的三分之一。其中年龄最小的贪婪,41,231;如狐髯,户55,口264;这么少的户籍人口,真的不愿意被称为一个国家(哪怕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大如犁,有650户5000口;低地之地,有162和1137;当古代的小规模国家实体能够建立的时候。有的发展很快,如如东,从西汉的191、1948开始,发展到东汉的3000、5000。他们中的一些人很瘦。汉史记载350户,2000人,但汉史记载是“大国”,一次性被匈奴掠夺6000人,可见历史上曾经有过相当大的发展。这些自然可以称为国家或州。但是,既然城邦必须是城邦,当然这些无城邦也不能在城邦之列。

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二左右的城市,也就是“常驻国”,是否都可以称之为城邦?不一定。因为在上述50个国家中,有文字记载的城市有24个。它们是:

楼兰(《知望齐·程妮》);

且末(“知望且末城”);

小万(《知望的零城》);

精绝(《知望精绝成》);

荣禄(《知望北品城》);

一米(《知望米城》);

曲乐(《王之都》);

于阗(《王治西域》);

莎车(“知望莎车城”);

疏勒(“知望疏勒城”);

温宿(“知望温宿城”);

古墨(《知望·程楠》);

龟兹(《知望燕城》);

李玮(《知望·李玮·程》);

雁栖(《王志远曲城》);

危险(《知望危险城市》);

前车氏州(“知望交河城”);

单欢(《王治单环城》);

乌孙(《大米锟志·顾迟城》);

皮山(“知望皮山市”);

五三(“王治五三城”);

无雷(《知望鹿城》);

大湾(《王之炅山城》);

吴磊(与吴磊市);

在其他未注明是否有城的国家中,可以推定曲礼(有一个城队长)、车侯氏郭昶(西汉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等两个国家有城。* * * 26个国家,占所有国家的一半以上。

这些有城市的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太小了。比如:

单欢,户27,口194;

小湾,户150,口1,050;

最后,账号230,账号1,账号610;

荣路,户240,口1,610;

吴磊,户110,口1,200;

渠犁,户130,口L,408;

这些国家不到300户,人口超过1000人。其中一些位于偏远地区,不适合丝绸贸易路线。虽然都有“城”,但这么少的户数和人口,根本不可能养活一定数量的城市人口,更不要说什么城市生活在国家的中心位置了。他们的“城”真的更像是一个有围墙抵御外敌入侵的居民区,还处于城市发展的萌芽阶段。显然,他们也不具备成为城邦的条件。

第二类太大。比如:

乌孙,1.2万户,63万人口,原本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只是因为西方国家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中国才建都。

大湾六万人口,三十万人口。据史料记载,它不同于其他城市的70多个城市。显然,它是一个拥有相当大领土的国家。

对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50国之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大岳家族(户654.38+万,人口40万)、康居(户654.38+02万,人口60万)、武夷山李、柯宾等。,不必一一列举。这一类显然不是城邦,而是古代的领土国家。

第三类规模适中。比如:

楼兰(鄯善),户1,570,口14,100;

一米,3340户,20040口;

余坎,户3300,人口1.93万;(东汉时发展到3.2万户8.3万人);

疏勒,户1,510,口18,647;(东汉时发展到引265438+万人,胜3万人);

温宿,户二千二百,口八千四;

古墨,户3500,口24500;

李玮,户1,200,口9600;

焉耆,4000户,32100人口;(东汉时期发展到1.5万户,人口5.2万);

莎车,户2339,人口1.6万;

无雷,户1000,人口7000;

这一类的大约有十几个。他们一般户口比较多(一千多户,几万人);有定居农业(有的既能满足本国需要,又能被他国“送田送谷”。比如易乃国缺谷,就要“送田至疏勒、莎车”,而溥仪国也要“送田、送谷至焉耆”);有比较完整的官职体系(比如楼兰有一个侍郎,但胡侯,一个鄯善姓,一个打车姓,左一个,右一个,打车一个,有两个翻译;于阗有一个侍郎,一个左右将军,一个左右骑君,一个东西区长官,一个翻译。莎车设辅国,左右将军,左右骑手,备西夜王一人,太师二人,翻译官四人,以此类推);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国家实体的鲜明轮廓。

除农业外,有的有山有铁,可以“自造兵”(楼兰)、“铸冶”(龟兹);有的“有铁山,产蓝宝石”(莎车);有的“有城”(节俭),有条件组织工商业等城市经济活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往往位于丝绸之路的关键地区(如楼兰,“武帝...欲与大宛各国交流,使者在路上对峙。一年十代之多,楼兰顾氏当道,苦不堪言”;比如疏勒,“大月氏,大湾,西有康居路”),成为非常繁华的国际贸易和交通中心和枢纽。

在我看来,只有这种国家才具备成为古代城邦的条件,这需要根据考古等文献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汉代的西域诸国大多是处于不同阶段、各具特色的古代国家实体(其中有些可能只是古代国家的雏形)。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城邦。其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具备成为城邦的条件(因为一些小国缺乏史料,无法分析,这个数字可能有点低),这是少数;剩下的五分之四。有的是没有城市的“旅行国”,在古代可以称为小国或小州,但不能称为城邦;有的虽然有城市,但是户口太少,没有条件组织起一种在国家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城市生活,特别是城市经济活动,所以没有资格称之为城邦。他们的未来不确定,可能会发展成城邦或者其他类型。甚至由于地处偏远等原因,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没有明显的变化,直到迟早被周边的崛起大国吞并。有些虽然有城市,但显然不是城邦,而已经是古老的领土国家,人口众多,疆域相对辽阔。而且,这些“户籍大国,兵贵神速”的国家,有的并不是从城邦演变而来,而是通过兼并扩张,走了一条从游牧“旅法国”到领土国的道路。只有那些地处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定居了农业、工业和商业,拥有相当数量的户籍人口的城市,往往具备了被称为城邦的基本条件:它们还是人口稀少的小国,城市生活可能成为整个国家的中心;他们形成了以自己的城市为中心的古代国家实体,定居的农业生活和其他工商业活动的逐步发展促进了这一实体。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但其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汉代西域诸国的情况充分证明了这一发展的规律性和多样性。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建立古代国家,这就是汉代西域诸国的* * *性质。但这些国家并不都是城邦,它们的发展过程也不一定要经历一个城邦的阶段。这是从本文的初步讨论中获得的粗浅认识。

/c?F7 % D3 % F2 % 2C % B9 % FA % BC % D2 & amp;URL =/lsjs/37256/1466090% 2 easp & amp;b = 38 & ampa = 18 & amp;用户=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