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特色文化

在吉林这片黑土地上,吉林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还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关东文化。吉林文学散发着关东黑土地的气息。早期吉林文学包括渤海文学、辽文学、金文学和清代文学。现存的渤海文学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辽代文学主要表现契丹族的生产生活场景。金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狩猎文化。清代文献展现了乌拉地区满族人的渔猎和田园生活。著名的《松花江行舟歌》是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582年)叶璇(康熙)游吉林时所作。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吉林民间文学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既有浓郁的关东风情,又蕴含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过去长白山地区的挖参、放米、狩猎、淘金等活动,演绎了无尽的民间故事。吉林当代蒙古族文学、朝鲜族文学、满族文学都走在全国前列。

吉林省现有65个艺术表演团体,包括京剧、话剧、地方戏、曲艺、歌舞等。地方戏有“二人转”、冀戏、新城戏、黄龙戏等。“二人转”,俗称“蹦子”或“梆子戏”,是在东北秧歌、东北民歌、莲花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集歌唱、舞蹈、说唱、戏剧于一体的表演艺术。仅传统剧目就有近300种,在吉林省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有“千军万马,台上两人”“宁舍一餐饭,不舍两人”的说法。其主要形式有“单头”、“二人转”、“拉戏”。1959嵇戏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传统剧种而创作的。其代表作有《桃李梅》、《包公的补偿》、《燕青的卖线》、《一夜贵妃》等。富裕新城戏以满族八角鼓音乐为基础,农安黄龙戏以东北皮影戏为基础,流行于富裕、农安一带,为当地人所熟悉。黄龙戏《魂为黄龙府》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奖,新城戏《铁血女真》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