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取得了什么成就?想要资料,和稿子一样的文字
但在海外,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前四卷出版了三卷,第五卷从1954到1980。李约瑟在《图书编撰计划》中表明,这部巨著的第四部(第七卷)是为了解答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与此同时,李约瑟还撰写了《大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等一系列论文,对李约瑟难题给出了多种答案。欧美日韩的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表了许多论文。在中国大陆,除1975翻译出版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外,没有对李约瑟及海外学者关于“李约瑟问题”的论文和著作进行介绍和回应。
20世纪80年代初,在解放思想和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的鼓舞下,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巨大破坏,中国学者对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产生了兴趣。从65438年到0980年,陈平从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哲学传统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科学落后的历史根源。
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杜世然等六位研究者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初稿》。在该书结论的第四节中,作者专门论述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作者仍然坚持当时大陆认可的观点,把中国之所以不能产生近代科学,归结于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然而,作者似乎并没有领会李约瑟在《大滴定》中的论述,尤其是他在《东西方社会中的科学》一文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挑战。李约瑟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并参照1952年出版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认为中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封建官僚社会)既不同于奴隶生产方式,也不同于封建生产方式。但历史手稿在社会发展阶段仍然坚持“单向度”。
为推动中国大陆科学社会史(外国史)研究,促进国内外史研究的结合,总结历史经验,服务科技现代化,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杂志在四川成都举办了“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学术研讨会。会上宣读和交流学术论文近50篇,与会代表74人。会后,24篇论文入选并整合。
在这些论文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金冠涛、范鸿业和刘庆峰的《文化背景与科技结构的演变》。作者看到,推动西欧近代科学产生和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诸多因素并不是线性并列的,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作用。因此,他们采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将科学视为社会中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子系统,它与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和技术)相互作用。他们认为,西方国家具有建设性的自然观,逐渐形成了科学理论与受控实验之间、科学与开放技术体系之间相互促进的循环加速机制,从而形成并发展了现代科学。而中国则是伦理中心主义的有机自然观。没有受控实验,统一的技术就不会形成开放的技术体系,所以就无法形成加速现代科学发展的机制。作者还运用定量的方法,用图表曲线比较中西科学的发展,试图证实李约瑟对中西科学成就的评价。
然而,这篇文章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台湾省学者傅大伟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批评。比如(1)引用的材料比较差,很多都是《通史》等过时的材料;(2)关于科学结构,它建立在早期的实证主义和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观基础上,但没有吸收后来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和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的成果,没有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和形而上学哲学对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3)17世纪西欧科学革命时期,科学技术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4)在对中西科技成果进行定量比较时,科技成果的评分标准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在这一点上,大陆学者刘冰也有同感。我认为这些批评非常中肯。金冠涛等人这篇文章的无力,确实反映了大陆学术界在长期封闭和“文革”破坏后的一些实际状况。当时搜集外文资料非常困难,很多年轻学者对英语、德语等语言工具掌握不太好。我们在筹备成都会议时,并没有对李约瑟的相关论述进行全面考察,只是组织翻译了一篇文章《中国科学传统的贫困与成就》。而金冠涛等人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研究科学史,则是一种开拓性的方法。如果结合蚕种史料,希望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
林的文章《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集中探讨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内在缺陷(重实用,轻理论,批判性思维,用元气阴阳学说解释一切,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缺乏科学实验精神,偏离实用方向),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束缚(教育和科举制度,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鄙视或禁锢) 封建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障碍(自给自足的小农和手工业,官办工业和重农轻商的经济政策)已经全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材料比较丰富)。 但他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分析,摆脱不了当时大陆公认观点的刻板印象。
戴念祖、何新、、刘基、郭、朱希豪、范、秦慧滨、华大明等的部分文章。有重复林论点或略加发展的,也有补充“古希腊自然哲学传统的缺失”、“神秘主义对有机自然观的阻碍”、“短于分析的国民性”、“重收藏而轻流通的书”
刘继峰、宋郑还、陈传康、文任军、白尚书、李棣、陈亚兰等人的文章分别从不同时期分析了(1)宋代的哲学与科学;(2)明初郑和下西洋;(3)阻碍晚明科技发展的因素;(4)17、18世纪西方科学对中国的影响及康熙以后西方科学被封杀的原因;(5)探讨了清初科技的发展。
乐秀成和郭晋斌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梁宗举从数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梅和通过分析李的尖锥技巧,认为如果没有近代西方数学的传入,中国可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出解析几何;胡左宣比较了中日两国引进和发展近代数学的例子。
李伯聪讨论了中医的历史和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医仍然可以和西医共存。邹阐述了上世纪中叶以来农业科技落后的原因,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邱良辉在《论中国近代冶金技术的落后》一文中谈到清朝官僚创办的韩业平钢铁公司的种种教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虽然这次会议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特别是来自海外的有关资料并不充分,但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讨论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全国性会议。这次会议的与会者多为科学史中青年工作者,促进了中国大陆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和内外史的结合。特别是通过不同时期(如明清)不同学科的讨论,对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这次会议在中国大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据中国文化史家刘·说,随后在学术界掀起的文化热,是由这次会议和同年(65438+2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中国文化史研究者座谈会引发的。这是我们发起这次会议时没有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