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有什么影响?
疫情爆发后有什么影响?
八王之乱的影响:
晋武帝司马燕死后不久,西晋(公元291 ~ 306)发生了长达十六年的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对西晋的统治力量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而且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汉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执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篡权的教训,为救亡图存而封宗室。深层原因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度低(一般来说,朝廷政变建立的朝代都比较弱小,存在时间较短,如西晋以前的曹魏,南北朝时期的朝代)。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五乱花”的上演悲剧。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造成的“五乱中国”给中原汉族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也对汉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汉族的前身是古代华夏部落联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两千多年的演变,通过战争或交流逐渐融合吸收周边部落,西汉中期正式命名。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每次合并,汉族都积极吸收人口优势巨大的其他部落。其他被融合或吸收的民族,基本上都是学习和接受汉族的思想、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期的杂居,逐渐融入汉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增长。到西汉末年,总人口达到5000多万,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八王之乱后,史书上称之为“民族大融合”,但与之前的民族融合有很大不同。
首先,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的生产力,大量汉人死亡或逃亡,大大降低了汉族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3000万,北方发达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2000万,大部分是汉族,但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史书上说“关中百万户,胡人住一半”。照此计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颉颃、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应该有500万人左右。这么多少数民族要在和平的环境下完全融入汉族的一部分,至少需要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八王之乱的爆发彻底打乱了这个过程。
战后北方残存的汉族人口只有1000万左右,与少数内迁的民族相比优势不大。更重要的是,战后汉族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为少数民族的野心家占领中原创造了机会,也为后来的“五乱中国”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伏笔。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的100多年间,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互相攻击,损失惨重,其中北方的汉族损失最大。
有资料显示,施乐(羯族)统治时期,北方汉人只有400万人左右,比北方的“五湖”还低,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之后虽然经历了近200年痛苦的北方“融合”,但都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短,基本不符合民族融合的需要。所以直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大规模存在的少数民族鲜卑才消失。虽然汉族成为北方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的人口结构与八王之乱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因战乱而南迁的汉人也与当地百越等少数民族融合。与北方的情况类似,迁入的汉人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但环境相对平和,过程相对顺畅。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的近300年间,整个中国尤其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他民族也在不断融合,最终以“芜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虽然汉族仍是我国的主体民族,但这种民族融合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融合后的汉族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族心理因素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