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科书上,长安是唐朝的首都。为什么洛阳人说洛阳也是唐朝的都城?

首先,不否认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但实际上洛阳大部分时间都是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甚至李氏家族长期在洛阳执政,武则天时期明确改为以洛阳为首都。所以无论是实际都城还是名义都城,洛阳也是唐朝的都城之一。

洛阳是唐朝的首都吗?洛阳人和现在的教科书能决定吗?当然,这不是现在Xi人能决定的。唐朝的首都是由唐朝的皇帝决定的。唐高宗的《建东诏》以圣旨的形式向世人公布,从此唐朝开始实行两都制。唐高宗:“京有东西两府,往来不断”,唐玄宗:“三秦九罗,咸称京师”。这些都是现在洛阳人说的吗?

洛阳确实是唐朝的首都。

这么说吧,唐朝正处于长安地位逐渐下降,最后被抛弃的过程中。随着长安的衰落,洛阳城作为新首都崛起。

毫无疑问,李唐的首都是长安,但洛阳也是唐朝的首都,当时被称为“东都”或“东京”。

唐朝数百年间,长安地位不断下降,甚至皇帝常年不在长安,而在洛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周时期,武则天将洛阳升级为“神都”,并扩建都城。除了政治上的考虑(比如削弱唐力的影响力),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长安的地理环境在逐渐恶化。

唐朝时期,长安D地区气候变得干燥寒冷,降水量逐渐减少。据历史记载:

随着长安城地位的下降,洛阳城的地位逐渐上升。

最后,到了唐末,长安城被彻底废弃,变成了一座荒芜的都城。唐朝正式迁都洛阳城。据《资鉴》的记载:

这发生在唐昭宗时代。当时掌权的是朱文。他挟持唐昭宗为人质,迁都洛阳,长安城彻底荒芜。

总之,不要只知道长安,洛阳也是唐朝的都城。

洛阳是武则天时期的都城,也是唐力时期的东都,所以洛阳和西方都是唐朝的都城。任何标榜自己是唯一首都的行为都是流氓行为,就像南京是明朝朱元璋时期的首都,只不过南京说是明朝的首都,北方没人去喷,而洛阳说是唐朝的首都,就会有成群结队的西方人来喷。这就是区别。

好好学习历史。唐朝兴盛于洛阳,万国都来洛阳朝天。谢谢你。

武则天登基后,扩建了洛阳城,修建了世外桃源和名胜古迹,长期居住在洛阳,称之为“神都”,意思是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洛阳,但长安仍是都城,洛阳自然成了唐朝的都城。唐力在他执政期间被称为东都,这是一个历史事实。

唐朝273年,皇帝250年没去洛阳。23年间,他7次建都高宗,5次建都玄宗。假封面臭名昭著。

据官方记载,唐朝289年,法统的正式首都是长安(618 904),其中洛阳在吴周时期(690 705)为首都,吴周政权被推翻,唐朝恢复长安,洛阳失去了首都地位。唐朝末年,大权在握的大臣朱温挟持了唐昭宗,被迫逃往洛阳三年(904-907)。洛阳在唐末成为临时首都三年,唐朝历史上只有18年。

两都制等于两都,这是洛阳民科歪曲历史,与唐朝都城摩擦的惯用伎俩。其目的无非是为洛阳的历史增添戏份,从而提高洛阳在唐朝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无论是两京制还是多京制,其性质都是首都制,也就是说首都是主要部分,首都是辅助部分,形成互补关系,两者主次关系明确。纵观中国历史,从来没有一个朝代是同时有首都的,西周和隋唐也是如此。据史料记载,清朝的皇帝经常往返于北京和承德之间,在承德居住,处理国事。按照洛阳民科的逻辑,那么承德就没有北京作为清朝的首都重要。

不可否认,洛阳曾是唐高宗和玄宗的都城,但洛阳与京师有着本质的区别。把首都和首都混为一谈,纯粹是歪曲历史。

没错,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但是洛阳的地位也很重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巩固统治,二是粮食供应的问题。

自西周以来,几乎每一个强大的朝代都更加重视洛阳的作用。洛阳不仅地处天下,交通便利,而且有利于强大的王朝向四周传播影响力。因此,尽管西周的首都在濠井(今Xi安附近),但洛阳仍被定为“第二都”。

(隋文帝隋文帝)

隋朝前后,关中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当地粮食供应不足。所以隋文帝时期,每当关中发生粮食危机,饥民就会到外地“吃饭”。

因此,杨迪·杨光登基后,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水运,还将运河与洛阳相连。这样其他地区的粮食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洛阳,再从洛阳转运到长安。

(王进,杨迪·杨光皇帝)

唐朝建立后,还依靠大运河为长安补充粮食等物资。但由于地形的影响,从洛阳向长安运粮并不方便,往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才能满足长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需求。

所以唐朝不得不重视洛阳的地位,也视其为“二都”。即使在吴周时期,洛阳也是统治中心。所以洛阳作为“东都”,在唐朝举足轻重!这不仅是因为统治者需要巩固统治,更是因为关中地区粮食产量不足所逼!

(唐高祖李源)

可见,洛阳不仅是首都长安,也是唐朝的首都和第二首都。

课本上也写的很清楚,唐朝的都城是洛阳,东边是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