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镇的临平商业

临平位于杭州市东北20公里处,上塘河和下塘河在此交汇。元末以前是杭州水路最大的码头,是一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镇。据当代考古,汉代临平有砖窑,唐代以产盐闻名,甘元健(758-761)是“浙江十监”之一。

北宋端公元年(988),临平镇设为“仁和四镇”之一。天玺(1017)初年,在临平设置官酒仓,是“临时交换人货”。(《嘉靖仁和县志》(卷1)南宋绍兴年间,朝廷在詹俊设行,享用临平镇酒窖。“商贾商人比以前多了十倍,交易所也比不上别的郡。”

元明时期,临平湖逐渐淤塞,“莒州满卤,化为桑麻一带”,成为省内著名的丝、棉、麻、油菜籽等商品集散地。"海宁、仁和、上塘丝绸在临平的交易量最大."(《成化杭州府志》)

明代临平设置税局和河泊,征收营业税。永乐十年,横塘临平税局(5142锭)课票2至990条,临平河公园(4812锭)税票3至380条(万历杭州府志),可见当时生意兴隆。然而,京杭大运河改道下塘后,临平镇作为宋元时期的重镇,被迅速繁荣的塘栖镇所取代。

清代临平缫丝业鼎盛,几乎家家都有丝车。缫丝又细又白,第二根就成了棉花。到雍正时(1723—1735),临平(北新观致)的光丝机不下二三百台。乾隆年间诗人翟浩的《临平杂咏》有一个现实的观点:“两桨迎客多贩。”(《无余粮》卷一)道光十三年(1833)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徽州、杭州、大甲等地实际上进行丝绸交易,设立作坊,开法会。方永隆南货店、广兴当、李恒芳、盛远油坊等实力相对较强、从业人员较多的店陆续开业。除了四个乡镇的农民,来萍萍卖土司的人远至海宁西部、桐乡、德清等县,在那里卖到沪、闽、赣、杭。

“光绪甲午战争后,工厂的建立,商会的建立,丝绸的改良,使乡气上升。”(杭州郡手稿(卷13)光绪三十四年(1908),修建苏杭铁路杭州至长安段,在临平设站。民国以后,杭塘公路穿过临平镇,成为陆路交通的枢纽。城南店铺数量大增,商贾往来颇为热闹。现代工业始于民国初年。1924年,吉星电厂开业,生意兴隆。这个镇上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公司。

抗日战争爆发时,临平被日军飞机轰炸,损失惨重。日军在占领期间,破坏了临平上塘河南岸的石脊,拆除了永康桥的石阶,修建了它的军营。市场冷清,巷弄荒凉,经济萧条,形势每况愈下,唯有米市繁荣。其货源,水是从广德、泗安运来的安徽大米;江西大米由铁路陆运,日流量千余石(每石150斤)。其销售大部分运往杭州,部分在当地供应。米店数量从3家增加到12家。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商人掠夺我经济资源的势力就已经渗透到临平,临平乡有相当一部分是战前受上海日商仁和洋行委托购买的。它们通过大运河运到上海,然后转运到日本。临平失陷后,日本商人引进高产缠绕麻品种,广泛种植,产量逐年增加。身为粮麻商的汉奸区长陈农孙(同时也是临平维护会会长)作为代理人负责此事,并在杭州设立吉田洋行,在临平设立日华麻业公司,统一低价收购,还设立日通公司负责陆路运输,李记公司负责水路运输,不准走私,否则严惩不贷。于是,麻布的织造停止了,麻布线一条接一条地倒闭了。据统计,占领期间,临平每年损失丝绸16000吨,生姜25000吨,亚麻4170吨,亚麻、甘蔗不算在内。(杭州郡志稿(卷11)。

抗战胜利后,为清理商业,民国三十五年(1946)办理工商登记,临平镇共有24个行业,360个商户。其中丝绸布业13,南北货业26,广货业10。酒酱行业22家,中药行业9家,蔬菜大米行业13家,茶叶店33家,摄影行业3家,酒店5家,猪肉行业22家,香烟17家,洗染行业6家,糕点行业26家,羊肉行业12家,炒货行业16家。(《杭州县志稿》)

从8月1955开始,杭州县以临平为试点,首先在百货、新药、文具、造纸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达到高潮。2月21日,全镇44个行业453家公司386家家具生产企业要求装修。次日召开千人大会,当众宣布28家企业直接转制,51家企业公私合营,137家企业代购,154家合作商店,21家合作小组,62家企业停业,完成了临平镇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临平自古以来就远离“乡足”,东起子胥村,南至翁家埠、乔司,西至小林、星桥,北至五杭、博禄,绵延20余里至方圆。购买主要商品和销售大宗农副产品时,农民都聚集在临平。临平的商业中心东至桂芳桥,西至西茂桥,北至庚申桥。清朝咸丰末年,太平天国战争对临平商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街坊缩至上塘河以北,西至严光寺,东至湄潭堰,庙龙以北,水车河以南,外围一片荒凉。清光绪二年(1876),永康桥重建后,商铺和房屋略向西延伸。民国初年,杭塘公路建成,随后是中山桥和西洋桥。上塘河以南有发电厂、天主教堂、耶稣教堂等建筑,城镇面貌略有变化。民国时期,临平的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在上塘河以北,以陡峭的入口为中心,包括东街的桂芳桥和西街的中山桥,旧称“尚洁”。北街从陡峭的入口到庚申桥和北庙桥一带有很多店铺。

临平自古物产丰富,仁和吴赞《武林年谱》云:“杭州东园人种菜,四时卖,都远至临平长安。”(《东城杂记》)临平的商业老字号,在清末民国时期盛极一时。聚乐园、翟恒泰、百年汇昌等一批百年老店和知名老字号早已成为临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乐园菜馆

原名“天然旅馆”,原址在临平东街,清光绪初年开业。创始人周永顺是安徽省绩溪县林溪乡湖里村人。自从失业到临平后,他在同乡惠邦的支持下开了这家店。民国六年(1917)原店被烧,故移至陡门重开。为了避免使用“烧”的声音,后来改名为“聚乐园”,店面朝南,主屋二楼二层。

聚乐园餐厅经营正宗的“徽派”菜肴,其菜肴的特点是色泽鲜红,油重。每天供应的菜肴有数百种,其中著名的有:红烧划水、糊鳝丝和三虾豆腐。红烧肉中最著名的划水原料草鱼,已经提前几天放养在上塘河的竹笼中,随水荡漾,以缓解鱼腥味和土腥味。草鱼现杀现烧,肉质细嫩,色泽金红,口感韧糯,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增。它的面条包括虾面、虾仁炒鳝、三鲜面、琵琶串等50多个品种。

民国时期,每当早春山里赏梅花,上海、杭州的游客就经常在这里吃喝。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曾经光顾过这家店,他在名篇《临平登高》中有所记载。

1955,65438+2月私营企业转型期间,9家菜馆在斗门口聚源原址联合开办“公私合营和平食堂”,并于1963更名为“临平饭店”。1975搬到北街15。1985 10月,恢复为“聚乐园餐厅”。

永隆南北仓库

原名“方永龙”,创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临平东街282号,原店面三层三层,木结构,门板朝南。后因重火,民国二十三年(1934),立面改为垒砌砖墙、石仓墙门。做生意有路子,货真价实,所以生意很红火。光绪初年,曾在杭州湖墅、杭州平遥开设了方龙源、方瑞龙分店。直到光绪的主人方汝庭改名为“永隆”。永隆经营南北货、干果、茶叶、腊肉、自制糕点。主要产品有方云片(又称豆芳片、全桃片)、白麻片、云饼、酥糖、寸金糖、酥糖、核桃酥、花椒桃片。最著名的方永隆云饼,特点是每尺三百块,薄如纸,甜如蜜,可折可卷,可点燃可燃烧。创始人是王维三大师。方永龙的云饼质量很好,让永龙名声大噪。1956公私合营,店号不变。1958,退回临平供销社;1963划归国营商业,更名为“国营临平第二烟酒糖商店”。

帝恒泰观江苑

地址在临平镇北街。清咸丰十年(1860),彭家埠设至临平镇,园址初设陡门。车间位于北街,有四个零售点:翟恒泰、Xi恒泰、南恒泰和北恒泰。光绪十六年(1890),酿造黄酒和酱油。民国四年(1915),翟恒泰开始制作酱及其酱制品。翟恒泰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过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经营和较高的信誉,发展成为临平地区最大的酱园。解放前夕,它拥有5.2亿枚古币的资产。翟恒泰主要生产经营黄酒、酱油、米醋、酱菜,其酿造的酱油(泰油)、玫瑰醋、双插瓜(二瓜)、地方黄酒闻名遐迩。泰国的油是最重要的,其出产的当地黄酒是从流入木桥浜的临平山水源头酿制而成,保证了醇香可口的口感,也受到百姓的欢迎。

1956公私合营,零售部门,划入临平供销社。1965更名为“地方国营临平酒厂”。1983年更名为“杭州临平酒厂”,1997年破产。

百年会昌

创建于清朝嘉庆五年(1800)。清道光年间,会昌蜜饯被道光选为贡品。从此,会昌名声大振,生意越做越大。清末已成为清朝内廷(内务府)的“指定供应商”。汇昌兼营批发零售,拥有蜡烛、蜜饯、茶叶、藕粉四个车间。除了卖蜡烛,会昌还经营蜜饯、茶叶、炒货、南北水果、海鲜等200多种商品。传统产品有:青梅、白梅、糖藕、话梅、糖佛手、甜橄榄、蜜香、红绿丝、酥糖、水蜜桃糕、松子糖、寸金糖、藕粉、鸡蛋、龙凤蜡烛等。抗战胜利后,会昌资本18000元,职工近百人,仓房94间,发展成为食品行业最大的一家,民国三十四年注册资本1945元。

汇昌在近百年余杭现代商业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民国时期汇昌第一个在店铺里使用荧光灯;它是第一个在商店里使用玻璃柜台展示商品的;会昌也是第一家生产密封玻璃瓶蜜饯青梅的厂家。

1920s期间,会昌股东陆先生与著名金石大师吴昌硕及其儿子吴东迈先生成为朋友。吴昌硕先生多次到会昌南北货栈品尝蜜饯、糕点等会昌特色食品。2003年,杭州百年汇昌食品有限公司重新成立。2006年,“百年会昌”18商标获得国家商标局核准。2009年,“百年会昌”被杭州市政府命名为首批“杭州老字号”。2010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浙江老字号”。“百年会昌”传承的糖色制作技艺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方客栈

原名东湖客栈,位于临平镇西街(现临平宾馆旧址)。民国四年开业(1915),三开间,二层两厢,28间。后来改名为东方宾馆。65438年至0956年,临平镇4家民营酒店合并成立“公私合营东湖宾馆”。总部还是在西街,临平火车站旁边有分店,然后在东街和北街也有分店。1979年,因县政府招待所需要,总部迁至火车站分局,并进行扩建。东湖宾馆更名为“车站宾馆”,后更名为“红楼宾馆”,现仍在原址经营。

惠长顺纸品店

成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业主为张,资本4988万元,师傅三人,徒弟十人。店面在临平镇北街,是双店面。另外,前面横巷有三个纸仓。这家商店主要经营帐簿和纸张,也经营文具。前店后坊也是它的特点。它卖的各种账本,从木刻水印、切割、集成、装订,都是手工操作。由于其均衡的调味,打印出来的账页线条清晰,没有深浅不一的颜色;水印,正反面,左右“鼻子”合拢划出一条线;书的外观整洁美观,书中没有书页。因为质量高,所以口碑传播广,销量很大。不仅畅销临平镇,还畅销海宁、桐乡等周边地区,同时批发供应给零售店。1956民营转型:印刷生产划归临平印刷厂;零售在商业体系中被归类为百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