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作业怎么布置
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到了评考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太大的提高。
这一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改方向的偏差。
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不仅仅是课堂教学。
就一节课而言,也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巩固和评价反馈四个部分。
这里我想说一下课后的复习巩固,也就是课后的作业。
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
适当的作业有助于学生保持对所学材料的记忆,消化吸收课堂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只有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才能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才能建立自己的判断意识,形成自己的思想。
虽然我们不强调死记硬背,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没有基础知识打基础,没有办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中,初中历史老师会觉得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却不喜欢背历史知识,更别说做历史作业了。
而且,学生在主科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长期以来,历史作业模式单一,缺乏层次性。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体需求,另一方面也不适合每一个不同学生的发展,会对学生的厌学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没有课后复习的巩固,即使老师上课讲的再多,学生课后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因此,历史作业的有效安排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关键点。针对课后如何布置历史作业,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形式多样,作业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作业设计要有创意,形式要新颖,内容要实用,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体验求知成功,增长才干。
长期以来,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死板、枯燥。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作业的趣味性,那么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知识点在学生脑中的“* * *”度,加深印象,既能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又能巩固和提高能力。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在布置作业的兴趣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可以新颖、多样、有趣,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高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采取团体或个人争先答题、抽签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最后对获胜的团体或个人进行奖励,使学生在热烈的氛围中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此外,可以采用游戏、拼图等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因材施教,分层作业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我们的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一个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业布置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积极性。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作业可以一样,但批改的指导不能一样。
对于学困生,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在评语中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多采用适合其学习情况、心理、性格特点的适应性评语,在发现进步时及时鼓励。
也可以用“取长补短”的方法,因为学生之间没有心理障碍,容易接触,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没有精神压力,也容易提高。
学生互助不仅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还可以巩固优秀生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提升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课题,以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在作业设计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度量和难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得其所,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提高和发展的学习环境,让所有学生在历史作业的完成中有一个成功的体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发展个性,开放作业
好的教学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力。
新课程的突出理念是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只有积极探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在设计教学开放性作业时,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敏感性和严谨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中的开放题,还要善于设计适合学生的开放题。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全面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可见,历史作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改变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练习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的策略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研究和推敲。只有尽可能优化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作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