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战争:胡飞山阻击战
飞虎山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志愿军第38军第335团挡住了敌人,为志愿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第66军在朝鲜战场西线的部署赢得了时间和战机,使大量飞机、火炮和战车。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奉命沿青川河左岸进攻李俊宇和新安县。1950 165438+10月4日拂晓,陆军112师335团攻占飞虎山。胡飞山位于甲川东北部,扼住平满铁路,地势险要。
美国陆军第8军与南朝鲜(朝鲜)陆军第7师和美国陆军第1师在同一天向胡飞发起了猛攻。从15: 00开始,进攻部队在数百架飞机和60多门火炮的支援下,以密集的队形展开了轮番进攻。志愿军第335团在缺乏粮食弹药,连续作战十分疲劳的情况下,借助临时简易工事顽强地坚持了五天五夜。作战中,为了减少敌人地面和空中火力攻击造成的伤亡,采用小分队守卫阵地,而主力则撤离隐蔽,陆续投入战斗。?当地的朝鲜人民给志愿军送饭,帮忙搬运弹药,有的甚至和志愿军一起战斗。8日23时,335团按照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从胡飞山阵地撤出。在这次战斗中,335团共击退美韩连队以上部队进攻57次,死伤1800余人,死伤700余人,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
飞虎山阻击战成功的关键是“智战”的胜利。用策略攻击人不够,用兵不多。以正确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赢得胜利,在飞虎山的阻击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胡飞山阻击战主要体现了三个高超的战略战术原则。第一,战斗服从战役原则。虽然阻击战异常激烈,但我军只投入了一个团的兵力。其目的是通过这一阻击战牵制和延缓“联合国军”的进攻,打乱麦克阿瑟的整体部署,更重要的是,此举为朝鲜战场西线的6个部队的部署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二是占据有利地形原则。孙子曰:“有地形者,必有兵助。”。虽然山海拔只有622.1朱,但其山势十分险峻,唯一的交通要道尽收眼底,决定了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志愿军选择提前占领高地,构筑防御工事,为之后的坚固防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诱敌深入原则。335团假扮主力及时撤退,诱使美军领导的“联合国军”信以为真,甚至跟进,最终落入志愿军精心编织的“口袋”。